话说当年,李书福掏空家底,还借了120个亿,去买下沃尔沃,这事儿靠谱吗?
是脑子一热,还是胸有成竹?
这事儿,得从那会儿的汽车圈说起。
那时候,国内汽车市场就像个大工地,热火朝天,自主品牌也想往上爬,但技术、品牌都差了点意思。
吉利,就是这群“想上位”的自主品牌之一。
再说沃尔沃,以前那也是响当当的豪华品牌,可惜被福特收了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
技术没啥突破,品牌也开始掉价。
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更是惨不忍睹,一年亏掉几十个亿,产量也跟着跌,眼瞅着就要不行了。
这时候,李书福跳出来了,说要买沃尔沃。
这消息一出,整个汽车圈都炸了锅。
当时吉利一年才赚几个亿,却要花120亿去买沃尔沃,这不就是“蛇吞象”吗?
有人说他疯了,有人说他想钱想疯了,等着看他笑话。
可李书福压根不在乎,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觉得中国人也能把豪华品牌做好。
他说:“别人搞不好,不代表咱也搞不好!” 为了凑够这笔钱,他到处跑,找银行贷款,找朋友借钱,甚至还舔着脸找福特借了2个亿。
这钱凑齐了,沃尔沃也买到手了,但这才只是开始。
接下来要怎么搞,才能让沃尔沃起死回生,让吉利也跟着沾光?
李书福没急着把沃尔沃变成“吉利沃尔沃”,而是让它保持独立,还是原来的团队,还是在瑞典办公。
这招高明,保住了沃尔沃的品牌价值,也让沃尔沃的人安心。
接下来,就是技术合作了。
吉利和沃尔沃一起搞研发,共同开发CMA和SPA架构。
这就像两个高手一起练功,效率大大提高。
就拿CMA架构来说,它让吉利的车一下子上了个档次,零件合格率也提高了不少,生产效率也更快了。
这技术上的突破,直接反映到了销量上。
2009年,吉利一年才卖30多万辆车,到了2019年,直接飙升到136万辆,翻了好几倍。
利润也跟着水涨船高,十年时间,增长了近十倍。
有了沃尔沃这个“洋媳妇”,吉利也开始走向国际化。
它借助沃尔沃的销售网络,把自己的车卖到国外,还推出了领克这个新品牌,直接杀入欧洲市场。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CEVT,也就是中欧汽车技术中心。
这是吉利和沃尔沃在瑞典搞的一个研发中心,汇集了全球顶尖的工程师,专门为吉利和沃尔沃开发新技术。
吉利的“野心”可不止于此。
2017年,它又收购了马来西亚的宝腾汽车和英国的跑车品牌路特斯,想在东南亚市场和高端跑车领域也分一杯羹。
更让人震惊的是,2018年,李书福居然成了戴姆勒(也就是奔驰的母公司)的最大股东!
这一下,吉利直接站到了世界汽车工业的顶端。
2022年,吉利又出手收购了雷诺韩国汽车的部分股份,想在韩国电动汽车市场搞点事情。
为了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吉利还发布了“智能吉利2025”战略和“雷神”动力品牌。
这“智能吉利2025”就是要打造一个智能出行的生态圈,而“雷神”动力,则是吉利在混合动力技术上的最新成果。
2024年,吉利旗下的高端电动汽车品牌极氪,也在美国上市了。
这标志着吉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现在再回头看,当年那个被嘲笑的“穷小子”,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领军人物。
而当年那个奄奄一息的沃尔沃,也重新焕发了生机。
2021年,沃尔沃上市,市值超过200亿美元,比被收购时翻了十倍!
吉利也从一个“低端品牌”,变成了能够和全球汽车巨头掰手腕的“全球品牌”。
这15年,吉利不仅赚到了钱,更赚到了技术、品牌和市场。
它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只要敢想敢做,就能创造奇迹。
如果非要问我怎么看,我只能说,李书福这步棋,走得真TM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