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女士的母亲56岁,2022年12月下旬,薛女士的母亲感染了新冠。2023年1月份,薛女士担心母亲的身体健康,便母亲到区医院做心脏彩超和肺部CT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薛女士母亲的心脏没有毛病,但是肺部有一个高危的混磨玻璃结节,结节大小为 11×7毫米,结节边缘有毛刺,还有轻度牵拉胸膜的情况。
看到母亲的检查结果之后,薛女士心急如焚,立即挂了成都某医院肺癌中心专家的号。1月中旬,薛女士和母亲一起去医院问诊。专家医生看过检查结果后,没有多说,只是安排薛女士的母亲重新在医院做薄层CT检查。

当天,或许是临近春节,就诊人数较少,下午1点薛女士的母亲的就顺利的做了CT检查。检查完,第二天上午8点,薛女士又成功抢到了医院胸外科医生的号。然后,1月下旬,薛女士母女俩再次来到医院看诊。
胸外科医生看过后,考虑到这是薛女士的母亲第一次发现结节,建议随访三个月后再复查。但是,看着母亲非常焦虑不安的样子,薛女士果断请医生开具了入院证,并完成了入院登记,准备让她母亲做手术。
漫长的等待后,2023年3月下旬,薛女士终于收到了入院通知,为母亲办理了入院手续。办理住院的当天是周一,医院人满为患,薛女士和母亲到达时间比较晚,只能在一个较大的病房内加床。不过,入院第二天,薛女士的母亲便转入了正常的三人间病房。

住院以后,术前的检查项目很多,包括胸部和下腹部增强CT、头部平扫 CT、心电图、心脏彩超、下肢静脉彩超、肺功能等检查。由于薛女士母亲的结节位置复杂,医生还建议做三维重建,这是一项自费项目,费用为3900 元一次,遵循自愿原则。薛女士为了母亲少受罪,也花钱让医生做了这项检查。
检查完,到了手术日,医生按照年龄顺序安排手术,薛女士母亲直到下午3点多才去做手术。做手术时,医生不让在手术室门口等待,薛女士就在病房等着,一直等待晚上6点40分左右,薛女士的母亲才被送回病房。
回到病房后,薛女士的母亲不能喝水和吃东西,直到凌晨1点钟才一口气喝了一大碗粥。当晚,薛女士的母亲对疼痛耐受度很高,加上使用了镇痛泵,几乎没感觉到疼痛,下半夜睡得很好。

手术第二天,医生来查房时告诉薛女士手术按照术前既定方案,做了右肺上叶后段段切,切除的很干净,但是术中病理不好,得等大病理结果出来才能知道后续要不要继续治疗和具体的治疗方案。
薛女士没给她母亲说这些话,当天,薛女士的母亲正常下床活动、咳嗽排痰、做雾化,恢复的很快。到手术第三天,薛女士的母亲顺利拔管,排出的积液总共不到80毫升。手术第四天上午,医生开了一小瓶止咳药和两小盒止痛药,就让薛女士的母亲出院了。
出院当天,薛女士拿着资料到门诊大楼办理医保结算,发现手术总费用是4.7万元,通过省异地职工医疗保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报销了2.9万元,薛女士自费1.8万元。不过,如果加上自费的三维重建费用和后续的免疫组化检测费用,薛女士母亲的这次手术最终自费应该是2.4万元。

术后25天,薛女士陪同母亲在医院拍了胸片,检查了血常规、肝肾功能后,找医生面诊,医生说薛女士的母亲术后恢复得非常好。而最终,薛女士母亲的大病理结果显示为浸润性肺腺癌高分化,无其它高危因素。薛女士问过医生,医生说不需要后续治疗,定期复查就行,也没让做基因检测。
到现在,已经是术后两年了,薛女士的母亲复查很多次都没有问题。最近一次复查,CT报告显示“右肺部分缺如,支气管残端少许软组织影,多系术后改变,请随访。右肺下叶炎性灶。主动脉管壁少许钙化”,对比之前的CT图像,未见明显变化,也是顺利通过了。
最后,薛女士希望这些分享能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