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平权”已成为一个广泛讨论的概念,涉及性别、种族、阶层、职业、地域,甚至是数字时代的新型权利领域。有人认为,平权意味着人人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也有人误解为某些群体应获得额外的优待。那么,何为真正的平权?它只是形式上的“权利平等”,还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变革?本文试图从法律与社会的双重视角,对“平权”进行分析。
一、平权的核心含义“平权”是“平等权利”的简称,指所有人或群体在法律、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应享有同等的权利与机会。它的本质并非“所有人都得到完全一样的待遇”,而是在消除歧视的前提下,确保每个人都能在公平的起点上实现自身价值。
平权并不排斥个体差异。由于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不同群体的处境各异,仅仅给予相同的法律条文或政策支持,可能无法实现真正的公平。因此,平权不仅是“权利平等”,更涉及如何消除历史遗留的不公,实现实质上的公平。
二、法律视角下的平权: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在法律领域,平权主要涉及两种平等观念:形式平等(Formal Equality)与实质平等(Substantive Equality)。
形式平等: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的是法律条文不应对任何人或群体作出区别对待。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然而,单纯的形式平等并不能自动带来现实中的公平。
实质平等:即确保权利平等的同时,也考虑群体间的历史负担、社会现实,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例如,为弥补历史上对女性的歧视,许多国家出台了促进女性就业的措施;为了平衡教育资源差距,国家推行农村地区的教育帮扶政策。这些措施并非“特权”,而是为了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环境。
三、平权的现实困境与误解尽管平权的目标是社会公平,但在实践中仍面临多种困境,甚至被误解。
平权 ≠ 特权。一些人误以为,平权就是给特定群体额外的优惠,如女性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加分、残疾人特殊待遇等,认为这反而造成新的不平等。然而,这些政策的本质是弥补历史积累的不公,目的是让所有人都能站在同一起点上,而不是制造新的不公平。
法律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即使法律层面保障了平等权利,现实中仍存在隐性歧视。例如,在就业市场上,部分行业对女性求职者存在偏见,或者某些公司对外地务工人员持有刻板印象。这种社会观念上的障碍,使得形式上的平权难以转化为真正的公平。
数字时代的“新型不平等”。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广泛应用的今天,算法偏见导致的“隐形歧视”成为新的平权挑战。例如,某些招聘软件可能因历史数据的偏差,自动过滤掉某些地区或性别的求职者;智能贷款系统可能因为算法设定,让低收入群体更难获得金融支持。如何在法律和技术层面确保“数字公平”,成为平权的新课题。
四、如何实现真正的平权?健全法律体系。通过立法和司法保障权利平等,例如完善反就业歧视法、性别平等法、数据公平法等,为不同群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促进社会观念变革。法律只是平权的基础,社会观念的改变同样重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让公众认识到“平等”并非“一视同仁”,而是要在公平的基础上考虑不同群体的现实需求。
构建合理的社会支持体系。例如,在教育领域,提供更多农村生源的奖学金;在职场,鼓励企业为女性员工提供更加友善的晋升环境;在数字经济时代,推动数据治理的公平性,防止算法歧视。
警惕“伪平权”现象。有些以“平权”之名推行的政策,实际上制造了新的不公平。例如,某些企业在招聘时片面追求性别比例,而不是基于能力选才;某些大学在招生时,为了“多元化”而降低某些群体的录取门槛。真正的平权,不是简单地补偿,而是让所有人都能在公平的规则下竞争。
五、结语平权的核心在于让每个人都能基于公平的机会,实现自身价值。它不是机械地让所有人处境相同,而是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使历史的不公得以修正,让不同群体都能公平竞争。
真正的平权,不是让某些群体“获胜”,而是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公正、包容,并最终走向真正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