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主席视察青岛,对肖劲光说:让你老伴亲自给我炒几个菜吃

三联温度历史 2025-02-28 18:50:44
01

1957年7月,毛主席第一次来到青岛,这次,他是突然决定去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家里做客。

肖劲光一听,差点把自己的眼镜都给掉了。老实说,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下属家里吃饭呀?

毛主席神色轻松地开口了:“劲光啊,你这儿海军的建设做得很好呢,我想啊,去你那里坐坐。”肖劲光简直有点懵:“主席,那我得准备准备,您吃点什么呢?”

“哎,随便点就行了,不用这么麻烦,让你老伴儿炒上几个菜,咱哥俩好好吃一吃。”

话音刚落,一个月后,毛主席就跟得快点,一溜烟地走进了肖劲光家。

肖劲光忙不迭地起身,手忙脚乱地要迎接:“主席,您这儿怎么就自己来了?告诉我一声倒是,我去接您嘛!”

毛主席瞅了他一眼,笑得跟个大孩子似的:“不用这么麻烦啊。”

没等肖劲光说完话,毛主席已经推开门,直奔厨房:“不接不接,反正我也不吃贵的,随便吃吃就好。”然后他站在厨房门口,悠闲地拍拍手。

厨房的气氛热火朝天,毛主席倒是悠哉地品着茶,观察着那热腾腾的菜肴。肖劲光连忙跑去提醒妻子:“小心啊,麻酱茄子要炒匀点,辣椒的火候也要掌握好!”

“放心吧,都是湖南的味道,主席爱吃的。”妻子笑着回应。

02

饭桌上,毛主席吃得津津有味,还不忘拍拍肖劲光的肩膀:“劲光,真的不错嘛。你这家里,居然能做出这么像样的湖南菜,味道跟我老家差不多,值得夸奖。”

肖劲光一脸的得意,心里想:我就知道毛主席能吃这口!毕竟,谁能比得上我这湖南的滋味?

吃饭时,毛主席心情特别好,似乎忘记了他平日里的“伟人架子”,直接坐到肖劲光的睡房里,笑嘻嘻地跟肖劲光聊起了家常,那个气氛,像是村里大爷上门串门一样自在。

肖劲光的几个孩子被叫到客厅见毛主席,刚开始还挺紧张,毕竟,谁能想到自家老爸是位大将军,还能请到毛主席吃饭呢?但是,毛主席却像是换了个人:“哟,你们是肖劲光的孩子啊,真是懂礼貌,行,坐下,我们来聊聊。”

“主席,你要是想知道我们学得怎么样,能不能给我们点‘顶级’的历史作业答案?”肖伯膺心里嘀咕,但嘴上当然是恭恭敬敬:“主席,我们学习挺好的,就是有些数学,偶尔有点小难。”

而最小的肖纪龙,那时七八岁,坐在毛主席的腿上,毛主席看着他,笑得跟个大孩子似的,拍着他的背:“你这小子,名字叫什么?多大了?”

肖纪龙紧张得差点把自己名字都给忘了,脸红得像是捧了个番茄。看着毛主席那么亲切,倒是忘了自己在跟谁说话,只觉得他好像就不是个“远远的伟大领导”,更像是个“大爷”,有点沙发上的温暖感。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主席和肖劲光的情谊极其深厚。

03

时间回到1920年,这是毛主席和肖劲光第一次见面,俩人都还年轻得不行,毛主席那会儿已经在搞“俄罗斯研究会”。

这种场合,肖劲光就像个“热血青年”一样,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加入了这个研究会,结果一加入就给毛主席注意到了。毛主席一眼就看中了这个高个子小伙子:“这小子,看着挺有革命气质。”

那时候的肖劲光学习认真,毛主席心想:“不错,这小伙子好,长得高,脑袋瓜子也聪明,早晚能成气候。”要不然,怎么会有后来那事儿——肖劲光成了研究会第一批6个被派去俄罗斯勤工俭学的人之一。

临别的时候,毛主席看着肖劲光,眼神里有些复杂:“你呀,要去俄国深造了,记住,咱们这些革命者,一定要用知识武装自己。你去学点真本事回来,别光学俄语,别回来就能说一句‘俄罗斯大饼’。” 毛主席的眼神特别坚定,仿佛早已看见未来的风云。

肖劲光点头,那眼神里透着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您放心!我一定拼命学,回去就拿俄罗斯大饼给您吃!”

结果,这俩人就这么定了约定,一个去俄罗斯研学,一个留在国内,干革命事业。谁也没想到,这一约定就成了肖劲光和毛主席革命导师与学徒的关系。毛主席从此成为了肖劲光的老大哥,不管肖劲光身处何地,毛主席的那一句“我等你回来,祖国等你回来”始终萦绕在他耳畔,成了他革命路上最强的动力。

04

四年过去,肖劲光从俄国回来了,回来的时候那气质不一般,简直变得跟个有模有样的军事专家似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原本还是个穿着布鞋,带着红领巾的“小子”,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掌握军事理论”的青年军事家,走路都带风了,连书本都放得不那么垂直了。

不过,肖劲光回国之后并没有直接找毛主席搭话,俩人似乎有意无意地错过了几年。直到1931年,这俩人才算是“重逢”。那一年,毛主席决定办个“红军黄埔军校”。这事儿想来是比较重大的,但毛主席并没有去问别的人的意见,直接点名肖劲光:“劲光,你来吧,咱办个‘红校’,比蒋介石的黄埔还厉害!”

肖劲光听到这话差点把烟斗掉了,他心里虽然有点小慌,但毛主席一副“你能行”的表情,没得说。你知道,毛主席就是这种“你就是钢铁,我就给你焊个大锅”的风格。

这话一说,肖劲光也算是彻底放下心来了。好嘛,既然毛主席信任,自己能不信吗?于是,他开始一边忙着调兵遣将,一边按照毛主席的意思,开始将那所“大名鼎鼎”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给办起来了。

肖劲光心里其实也清楚,这所学校,除了要教军事,还得教政治,教如何革命,教如何把敌人给弄得团团转。既然是毛主席亲自点名的,肖劲光那叫一个拼命:打磨教材,招兵买马,给学生灌输血性,做个真正的“革命黄埔”,这一切,不仅是给学生开脑洞,也是在给自己“擦亮”未来的辉煌。

不过,肖劲光倒是挺幽默的,办这学校可不是只为了“超越黄埔”。每次有学生问他,“校长,您觉得我们能不能比黄埔更厉害啊?” 他总是笑眯眯地说:“别急,先给我做个‘红军战士’,再比什么黄埔,最怕你们没个鼻子没个眼的,连枪都拿不好!”

这话听起来风趣,但背后深藏着一种别样的严肃——革命是要靠实实在在的力量,光有名头不行,得真有能耐!

05

到了1949年,毛主席一纸调令,直接把肖劲光拉上了海军的“海上王座”。你说,这事儿也够让人惊讶的,毕竟这位同志之前可都是在陆地上叱诧风云的,突然间要去管海,水下的那些鱼都开始紧张了。肖劲光那时候肯定心里咯噔一下。

不过,最终他还是穿上了海军的制服,跑去把那堆“大炮、舰艇、潜水艇”弄得有模有样。

可是你知道,海上作战和陆地作战完全是两回事。那时候,肖劲光一开始还真有点不适应,可能在指挥舰艇的时候,脑袋里还在想着怎么指挥战士打山头,结果手一挥,舰艇开了个大圈,跟敌人擦肩而过。心里可能也在想:“这海上的船跟陆地的战车完全不是一回事,咋整?”

但你看,肖劲光这人就是一个狠角色,哪能让困难把他压倒?他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兢兢业业,把海军从建国初期的“纸上谈兵”,发展成了能跟人家海上大国对抗的模样。到了1957年,海军已经不是当年那副样子了,得到了飞速发展,跟毛主席当年给他的那句话差不多——“让你去海上,你就给我去海上,给我搞个样出来!”

再后来,就是开头文章所说的1957年,毛主席去青岛视察,决定去肖劲光家里坐坐,顺便吃顿饭的一幕了。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