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我们写到过成都那些“遗失”的乐园,如国防乐园,世界乐园,西南日月城,郫县西游文化艺术宫,成都野生动物园等等。
今天我们又将去探访一个曾经人声鼎沸的乐园,这就是位于成都成华区猛追湾的成都游乐园。

图片源自成华发布
在成都人的集体记忆中,成都游乐园曾是上世纪80、90年代当之无愧的“城市迪士尼”。这座1986年开放的游乐园,承载了一代人的童年欢乐,却在时代浪潮中逐渐褪色,最终蜕变为一座静默的森林公园,只留下零星的城市记忆符号。
成都游乐园的诞生,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彼时,成都人对新鲜娱乐方式的渴望催生了这座占地150亩的乐园。摩天轮、过山车、碰碰车等机械设施,以5元至25元的票价(相当于当时月均工资的5%-25%)迅速成为全城爆款。据记载,巅峰时期单日游客量可达3万人次,节假日更是人潮涌动。园内标志性的“翻滚列车”轨道和摩天轮,曾是成都东郊最耀眼的城市地标。

然而,随着90年代后期国色天乡、欢乐谷等新兴主题乐园的崛起,成都游乐园的设施逐渐老旧,吸引力大减。2003年后,其日均游客量已跌至2000余人次,最终在2008年底正式闭园。这一衰落不仅源于同质化竞争,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经营策略的滞后与城市功能的转型需求。

2009年,成都游乐园被拆除,原址启动“成华公园”改造计划。设计者试图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生态功能。例如,过山车轨道被改造成灯光装置,部分设施成为雕塑景观;园区内7500余株乔木灌木得以保留,新增银杏、水杉等林木,形成“白桦林”“芙蓉林”五大主题林区。2011年,这座免费开放的城市森林公园正式亮相,定位为“都市绿肺”,与339电视塔、活水公园共同构成锦江沿岸的生态景观带。

但转型后的成华公园,已难复昔日热闹。尽管2020年新增7000平方米下沉式广场,2021年猛追湾游泳场升级为大运会训练馆,区域功能更趋复合化,但游客多以散步、休憩为主,曾经的尖叫与欢笑被静谧的绿意取代。

成都游乐园的命运,折射了中国早期主题乐园的典型困境:缺乏文化内核与持续创新,仅靠机械设施难以抵御市场变迁。其转型为公园虽符合城市生态化趋势,却也消解了场所的独特性。正如一位市民回忆:“现在的成华公园很美,但走过那些雕塑时,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如今,站在成华公园的观景台上,锈蚀的过山车支架与339电视塔的霓虹交相辉映,仿佛诉说着两种时代的对话。这里不再有追逐嬉闹的人群,却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城市的呼吸——或许,这正是猛追湾留给成都最意味深长的遗产。

你在成都游乐园留下过美好的瞬间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