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中越“7·12炮战”:钢铁洪流铸就的血火丰碑!
这场曾经发生在中越边境震惊世界的炮战 ,
不仅是中越自卫反击战规模最大,
烈度最高的炮火对决,
更是以一天倾泻3400吨炮弹的骇人火力,
彻底击溃越军的野心!
它不仅是一场军事冲突的缩影,
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精神的生动体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场惊心动魄的7.12炮战,
去见证这场炮战究竟有多惨烈?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与越南曾有过一段亲密无间的友谊岁月,
中国在越南抗法、抗美战争中提供了无私援助,
双方将彼此视为最好的“兄弟”、最好的“盟友”。
然而,在越南统一后,
越南不想着如何快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反而紧抱苏联大腿,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居然对我国行背刺之事,
甚至宣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公开挑战中国。
1978年入侵柬埔寨,并大规模驱逐华侨,
侵占中国南沙群岛岛礁,在中越边境频频挑起事端,
直接威胁我国西南边境安全。
1979年1月中美建交后,
中国需通过军事行动向苏联及其盟友越南展示战略决心,
打破苏联在东南亚的扩张布局。
这年,中国决定走改革开放道路,
就必须要营造一个稳定安全的投资环境,
为此,邓小平直言:“越南小朋友不听话,要打打屁股”。
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越南进行一场胜利的军事行动,
来向西方传递开放合作的信号,吸引外资实现经济转型 。
除此之外,中国也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战争来锻炼部队的战斗力,
向世界展示我国的军事实力以及对抗侵略者的态度。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我国念及彼此之间的旧情,
没有对越军赶尽杀绝,然而,越南非但不感恩戴德,
反而变本加厉侵占中国边境老山、者阴山等战略要地,
五年间向中国境内发射4万余发炮弹,
造成235名边民伤亡,3万余亩农田荒废。
1984年初,越军高层在河口省北光村秘密开会,
制定了“北光计划”,
在老山附近集结了10个步兵团、14个炮兵营、2个特工团共4万余人,
企图集结大军夺回老山阵地。
越南的野心早已被中国洞悉,
为应对这场决战,解放军装备辛柏林炮瞄雷达,
59式130毫米加农炮(射程38公里),
构建电子侦听网络,并破译其作战密码,
提前截获了越军作战计划。
随后,解放军在老山前线集结了12个炮连,
3个火箭炮连及4个坦克连,形成纵深火力网,
并储备了2.5个基数的弹药(约10万发炮弹)。
从这次的准备工作来看,
解放军是铁了心要给这群越南“猴子”一点颜色瞧瞧,
定会打得他们连亲妈都不认识,
双方之间剑拔弩张,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下面咱们详细说说7.12炮战究竟有多惨?
1984年中越惨烈的7.12炮战,一天发射3400吨炮弹!
在老山战斗打响之前,
昆明军区的侦察兵就利用先进的辛柏林炮瞄雷达和
单边带电台等通信设备,
准确判断了越军的进攻时间和路线。
7月12日凌晨,
越军以“无线电静默”和夜色为掩护,
将步兵潜伏至解放军阵地前沿500米处。
中国炮兵部队迅速作出反应,
对距离前沿阵地500米的清水河一带展开了精准炮火打击,
在一阵炮火覆盖下,越军的两个营长当场被炸死,
越军死伤惨重。
即便如何,越军竟以近乎“机器般”的纪律性忍受伤亡,
未发出丝毫声响,成功隐匿行踪。
直到凌晨5时,越军如潮水般发起冲锋,
以多于我军6倍的兵力,
瞬间突破解放军部分前沿阵地。
130火箭炮13轮齐射划破长空,
榴弹炮、加农炮、迫击炮协同轰击,
在阵地前构筑起一道“钢铁火墙”。
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
解放军打得异常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
直到中午,预设的2.5个基数弹药逐渐捉襟见肘,
此时,越军士气大振,
趁机对我军发起了新一轮的冲锋,
部分阵地失守,就在危急存亡之际,
中国军队果断下令拦截过路车辆用于运送炮弹。
一时间,800多辆车冒着炮火将1万多发炮弹运送到了前线。
随着炮弹到位,解放军炮兵创造性地采用"徐进弹幕"战术,
炮弹落点以每分钟50米速度向纵深延伸,
在阵地前沿筑起一道死亡火墙。
在连续激战17小时中,炮兵连的炮管烧得通红,
战斗途中多次用湿棉袄包裹继续教育射击,
也就是在这一天,解放军消耗各型炮弹累计发3400吨,
相当于淮海战役总消耗量的三分之一。
整个战场在我军密集的炮火轰炸下,越军尸横遍野。
据说,战后叶剑英元帅视察战场时直言:
“自淮海战役后,我未见过如此惨烈之景!”
战自晚上11点,
弥漫着浓烈硝烟味和血腥味的老山渐渐沉寂下来,
这场惨烈的炮战终于落下帷幕。
这场自卫反击战,
解放军以632名官兵牺牲的代价,
共歼越军6个主力团,伤亡超7000余人,
此战,我军彻底粉碎越南“北光计划”,
自此越军再未组织团级以上反扑。
此战过后,
西方媒体惊呼:“中国用一天时间,
打光了越南十年的军工产能!”
这场战役以解放军发射3400吨炮弹的雷霆之势,
书写了"用炮弹说话"的经典战例,
其经验至今仍被各国军校研究。
7.12炮战,不仅展示了中国军队的
炮兵火力、通信设备等方面的先进性和准确性,
更体现了中国军队在战场 指挥、战术运用等方面的高超水平。
这种"以战止战"的效果,
为当代威慑理论提供了鲜活的战例支撑。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
大家看完有何想法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