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教育领域的“内卷”之风虽有所缓和,但社会对升学率的狂热追逐与教育短视化倾向仍未消除。当补习班广告依然占据街头巷尾,当家长群内仍弥漫着“抢跑焦虑”,我们不禁追问:教育究竟应走向何处?答案或许早已蕴藏在教育常识之中——尊重儿童成长规律,让教育回归滋养生命、成全个体的本真。

“内卷”困局:一场违背规律的异化狂欢
幼儿园搞“全脑开发”,小学追求“奥数通关”,中学还冒出“科研论文速成班”,这背后不乏商业利益的算计。这种以数据衡量一切的方式,让教育变成了冰冷的数字游戏。当我们用表格量化童年,用 KPI 考核成长,教育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温度。
“内卷” 在教育领域的泛滥,不仅让教育资源分配更不均衡,还导致教育质量整体下滑。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消磨了对知识的热爱,家长在盲目跟风里迷失了教育初心。教育本应培养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现在却成了分数的“军备竞赛”。这一现象背后,究其根本是对成长规律的漠视。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早就表明,儿童认知建构需要自主探索空间,填鸭式教学只会扼杀创造力。
“内卷”的本质是极端功利化引发的恶性循环,根源在于三重悖论:把教育简单当成“升学预备”,用分数限制人的全面发展;用工业化思维约束儿童,把不同个体塞进单一评价体系;社会对“成功”定义狭隘,让教育成为资源争夺的战场。

“退卷”之路:营建尊重成长规律的教育生态
在云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桫椤幼苗会在雨季蛰伏,等阳光水分合适才破土。这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密码,教育应是唤醒而非雕刻。破解“内卷”困局,要从教育本源出发,构建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
遵循教育规律:从“剧场效应”到“静待花开”。老子说“道法自然”,教育也是如此。要让“内卷”降温,让教育回归常识,就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以“人” 为核心,尊重、理解、呵护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人的尊严和价值,体会到应有的关切。
尊重生命节律:从“塑造工具”到“唤醒主体”。每个孩子发展节奏不同,就像植物花期各异。教育者不能像工业技师一样对孩子进行切割打磨,而应像农人观察、等待作物生长。要尊重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计划,比如用“成长档案”代替标准化测评,记录学生思维、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重塑社会共识:从“独木桥焦虑”到“ 立交桥思维”。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我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要求。三方要围绕共同目标,优势互补,从达成共识到建立信任,再到形成情感,产生整体和联合效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长要有破界思维,在推进教联体建设时,利用好家长和社会资源,把问题变成机会,把对象变成伙伴。

“破卷”育人:期待教育哲学的理性回归
上海某学校设有“无作业周三”,孩子们在这天可以观察蚂蚁、烘焙蛋糕、组乐队;北京某区试行“素养银行”评价体系,把好奇心、同理心等纳入学生成长档案;杭州某学校开展“城市探索者计划”,让学生在菜市场学经济学,在博物馆研习美学。

这些“退卷”行动,是教育哲学的回归:从“抢跑竞争”回到“自然生长”,承认差异是资源而非缺陷;从“ 过度教育”回到“适度留白”,多些平和;从“制造焦虑”回到“滋养心灵”,让校园重归闲适从容。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生命找到自己的绽放方式,这不仅是方法的变革,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随着“双减”政策深化、新课标全面实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拆除“内卷”藩篱,但破茧成蝶仍需全社会持续努力。
唯有当每个教育参与者都成为“退卷”的践行者,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照亮生命成长的灯塔。这或许就是教育家精神最好的诠释:用敬畏之心遵循规律,用仁爱之心守护童年,用智慧之心静候花开。
— END —
来源 | 《教育家》2025年4月第1期,原标题《拆除“内卷”藩篱,回归教育本真》
作者 | 刘宏业 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校长、南京市中语会理事长
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齐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