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像头牛,近看没有头……”9月12日,一群戴着“周口报业小记者”小红帽的孩子正在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围着一部古老的木质扬场机,跟着讲解员猜一条谜语。在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小记者们开始踏上新学年的课外采风之旅。
采风活动分上午场和下午场,每场50名小记者,分组开展。在两名讲解员带领下,小记者错时参观了农耕(民俗)文化馆。馆内陈列有石磨盘、石犁、耙、耧、机械水车、太平车、木榨机等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农耕物件及生活用具2000余件。小记者们对这个从未感受的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和兴趣,边听、边看、边记录,还不时地抛出一串稀奇古怪的问题,让老师一时难以解答。
在中原农耕文明体验园,满园的石磙、石磨、石臼等,同样让孩子们流连忘返。
走进华威红色文化展览馆,小记者们更是被这里红色文化所吸引。这里的很多用具都是曾爷爷曾奶奶们用过的,他们在毛主席爷爷等共产党人的带领下,或参加赶走侵略者的战斗,或建设家乡务农耕作,或教书育人…听着讲解员姐姐讲述,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通过红色革命斗争、牺牲很多爷爷奶奶换来的,孩子们深受感动,一双双眼睛表达着崇敬而庄严的感情……
“我今天第一次见到用手摇的老式电话机,还认识了门当和户对,知道了太平车、顶子床……原来的农民很聪明,很勤劳,很辛苦。”周口李庄小学康家润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见闻感受。小记者孙羲尧家长说,陪伴孩子参加这类活动可以拓宽孩子的眼界,丰富阅历。“这里简直就是一座生动的知识宝库,今天这些知识是孩子在校外辅导班学不到的。”
在华威学堂,讲解员还向孩子们讲授了拓片、扎染、木版画、茶道的一些知识。记者注意到,当天下午活动结束后,仍有小记者兴致勃勃,久久不愿离开,领着爸爸妈妈参观着,解说着,现学现卖当起“小导游”。
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副馆长杜超说,本馆作为周口报业小记者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我们会更好地面向青少年学生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让孩子们用探寻的目光了解祖辈们那个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俗文化魅力。
据了解,随着“双减”政策落地,非学科类培训正逐渐被多数家长认同和推崇。“孩子的课业压力越来越轻了,有更多时间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拓宽视野,培养兴趣爱好,也是不错的选择。”一位家长如是说。(来源:周口日报 王俊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