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我中华,你居心何在?马上道歉!向全体中国人道歉!不然,就准备好与我霍某人决一雌雄吧!”
一代武术大师霍元甲,在民族荣誉和国家大义面前毫不畏惧,以中国武术给了敢于嘲讽中国人“东亚病夫”的外国人一记迎头痛击。
长士气,扬精神,振国威,在那个年代霍元甲的存在尤其难能可贵,然而随着霍元甲的离世,霍家武术、霍家拳法好像销声匿影一般。
霍家后人今何在?精武精神还能继承吗?
一代大师远去出生于武术世家的霍元甲,其实一开始并不习武,或者说他的父亲根本就没想教他武术,虽然家族的迷踪拳十分厉害,但是霍元甲却没达到习武的条件。
因为从小就体质差,霍元甲年幼的时候经常生病,哥哥弟弟们从小都在外操练武术,打好基础的时候,他却要躺在床上养病。
武术这种东西,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更要从小就要锻炼,霍元甲尽管后来身体好了,但父亲还是没有再传授他武艺,主要是怕他学艺不精影响了霍家的名声。
结果就刺激到了霍元甲,好胜的他瞒着父亲偷偷练习,终于在一次上门挑战中一举击倒了对方,父亲这才发现,原来霍元甲是个武学奇才。
纵然再有天赋,没有勤劳的苦练也是不行的,30岁之前的霍元甲,一直在勤奋地练习,苦练武艺,很快就把名声传了出去。
1901年,国弱民穷,百姓们面黄肌瘦,经常饿肚子,连饭都吃不饱,就有外国人藉此嘲讽中国人是“东亚病夫”。
霍元甲听闻后十分生气,他对外放话,说自己希望和外国力士比试一下,看看谁才是真正的病夫,恰好天津戏院来了个表演的俄国人。
看着俄国人口出狂言,满脸不屑,霍元甲就冲上前去,慷慨地说道:“在下霍元甲,是你口中所说“东亚病夫”之国中的一员,想与你较量一番。”
霍元甲电影形象
结果俄国人一听霍元甲的名字,就连忙灰溜溜地走了,从此霍元甲就成为了百姓眼中的英雄,受人敬仰,受人爱戴。
霍元甲的功夫有目共睹,不然也不会凭名声就吓跑了外国人,可真正让霍元甲受人尊敬的原因,却是他打破了家族传统,将从不外传的霍家拳法“迷踪拳”传给了外人。
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哪还有什么传统和规矩可言?霍元甲深谙其中的道理,他将迷踪拳进行改良,融合了燕青拳的技艺,让新的迷踪拳学起来一点也不难。
只要勤加练习,每个人都能掌握迷踪拳,强身健体不说,在遇到危险时还能自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可惜好景不长,1910年,日本武士上门挑战,却被霍元甲及其徒弟刘振声两人打了个落花流水,狼狈而回。
霍元甲
日本人对此怀恨在心,便在霍元甲的咳嗽药中下毒,一代大师和民族英雄就这样被毒死了,留下了一座“精武馆”和永不磨灭的“精武精神”。
精武精神继续“精武精神”,是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精武馆成立10周年之际亲笔写下的四个字,立志救国的孙中山先生对霍元甲这样一个爱国武术家有着很深的共鸣。
精武精神何去何从?霍元甲的意外离世,给了精武馆很大的打击,最还是后霍元甲的生前好友,也是精武馆创始人的农劲荪先生担起了传承的大任。
霍元甲虽死,但霍家拳法仍在,只要有人继续练下去,精武精神就永不会亡,农劲荪首先想到的就是霍家后人。
霍元甲有2个儿子和3个女儿,一般习武这种事都是儿子来继任,可是霍元甲的两个儿子大儿子霍东章不擅长武术,次子霍东阁虽然天资聪颖,但是没有习过迷踪拳。
影视剧形象
因为走访全国传播武术太繁忙,霍元甲也就没有精力照顾,只好将两个年幼的儿子留在家乡由叔父照顾,故而没有亲身传授过两人武艺。
叔父霍元卿也是习武之人,在他的教导下,次子霍东阁拥有一身好武艺,这个时候也只好带着霍东阁赶赴上海,希望他可以有能力承担起精武会的将来。
农劲荪一见到霍东阁,就觉得霍家未来有望了,霍东阁简直和霍元甲一模一样,可当他听到霍东阁压根没学过迷踪拳后便大失所望。
“俊卿啊(霍元甲字俊卿),看来迷踪拳的精髓怕是要失传了啊!”说完农劲荪便捶胸顿足,本想着让霍家后人将迷踪拳传下去,可惜事与愿违。
霍东阁却不这么想,虽然没有父亲霍元甲的亲身教学,但他有志气,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将迷踪拳发扬光大。
事实上,霍东阁和父亲霍元甲一样,在武学方面是个奇才,在他和农劲荪,以及叔父霍元卿等人的努力下,精武馆发展壮大,十余年间徒弟和分馆遍布全国。
没有被父亲亲身传授迷踪拳的霍东阁,在自己摸索中逐渐掌握了迷踪拳的精髓,顾名思义,迷踪拳就是打起来让敌人摸不着套路。
武术拳法并非千篇一律,只有不断改进和进化才能精益求精,霍东阁无疑是做到了这一点,在这里就不能不提一个人,那就是霍元甲的亲传弟子刘振声。
精武馆的壮大也离不开刘振声,有人说霍东阁之所以能打出迷踪拳的精髓就是在刘振声的指导下领悟的,然而这其中的答案随着刘振声销声匿迹后无人再知晓。
精武馆和精武精神有了霍家后人传承,农劲荪也很高兴,遂将武馆交给霍东阁管理,却没想到在霍东阁这里,霍家武术就走向了末路。
刘振声
1919年,霍东阁受邀请到广州发展精武馆,结果广州的局势比他想象中的还要混乱,乱世之中,虽然前来习武以求自保的人多了不少,但是馆子却很难在开下去了。
不堪忍受战乱的霍东阁,带着积攒的积蓄,在1923年前后远赴马来西亚发展,一举将霍家拳推出了国门。
海外华人对熟悉的中华武术情有独钟,马来西亚的精武馆很快就壮大起来,霍东阁就把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大哥霍东章的儿子霍寿嵩给接到马来西亚帮忙。
霍东章不擅武艺,在父亲霍元甲去世后,就一直留在家乡种地务农,却也没忘了每日勤练拳脚,儿子霍寿嵩也有一身武艺。
叔侄二人在马来西亚大展拳脚之际,国际形式开始风云变幻,国内抗战爆发,霍东阁投身到宣传第一线,号召马来西亚华人华侨一起站出来抗日。
随后就被攻入马来西亚的日军给抓起来了,在监狱里,霍东阁不放弃希望,坚持斗争,还在监狱里教导狱友打拳。
霍东阁与霍寿嵩
只是父亲霍元甲离去的阴影再一次笼罩在他的心头,后来日军被打跑了,出狱的霍东阁就干脆弃武从医,开起了医馆。
习武之人有个磕磕碰碰很常见,所以也都懂得行医治病,开医馆对霍东阁来说并不算什么难事,放弃家族传承而改行才令霍东阁十分纠结。
只可惜年代久远,其中的原因谁也无从得知,只有霍家拳法从此中断成为事实,马来西亚的霍家后人,如今早已入籍马来西亚,在医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霍东阁
家族传承中断2010年,曾有人想邀请霍寿嵩的儿子霍公正到天津,来参加霍元甲逝世百年的纪念活动,霍公正却连道了三个“可惜”。
一来可惜正值广州亚运会期间,飞机机票十分难买,霍公正等人无法踏上行程,最后只好作罢。
二来可惜霍家传统被他们这些后辈们继承到的只有医术;三来可惜霍家迷踪拳在他们这一辈已经没有人会了。
“霍家的拳术没能传下来,我觉得是非常可惜的”霍公正一边说一边叹息,如今他的儿子在广州上医学院,更是没人去学习武术了。
“也许哪一天,我们这些在海外的霍家传人不仅连霍家拳法忘记了,连武术也会忘记”习武放到现代,很难成为一种职业或者说是谋生手段,霍公正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霍文亭夫妇
至于当初留在家乡的霍家传人,大儿子霍东章一生务农,他的后代也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霍家拳法早已经在这里失传。
霍东阁的儿子霍文亭也是个“异类”,在当初霍东阁远赴马来西亚的时候,霍文亭居然不跟着父亲走,要留在国内生活,霍东阁怎么劝都没用,无奈只好把霍文亭留在了天津。
留在家乡的霍文亭,靠着自己的努力在“文”上面有了造诣,霍家传人不习武却去搞文字,还担任了天津市某所小学的校长。
有人不愿和“武艺”扯上关系,就有人愿意接起传承的任务,霍文亭的儿子霍自正,成为了霍家拳法的宣传员。
虽然霍自正也是个农民,但他没事的时候,就会在院子里打两拳,“我家里有一本迷踪拳的拳谱”霍自正道出了他会迷踪拳的原因。
只是霍自正自己也很明白,他这种没事打两拳的半吊子,是无法承担起传承霍家拳法的重任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霍元甲的名声给好好地宣传下去。
“霍家现在剩下的,都只会低头种地,没出息,就算真想练也没有孩子们愿意吃那个苦了,我学艺不精,未来还要看有哪个小辈肯再拾起霍家拳法吧。”
霍自正的话正好给说中了,霍静虹,这位霍元甲的玄孙女,机缘巧合之下重新走到了习武的道路上。
因为小时候霍静虹的哥哥体弱多病,被父亲送去武校想要强身健体,霍静虹在一旁看着看着就来了兴趣,连大学都考到了北京体育大学。
冥冥之中的命运好像在牵引着她,她也感觉到了“霍家后人”这个身份带来的压力,38岁那年,霍静虹第一次开始练起了霍家“迷踪拳”
“尽力而为吧,只要不给霍元甲这个名字抹黑就行”如今她是天津商学院的一名体育老师,在2017年天津全运会的时候,曾夺得过健身气功团体赛的冠军。
精武精神仍在除了这些霍家后人外,因为霍元甲打破传统教授外人,所以也有很多迷踪拳外姓传人,在天津就有边、冯两家。
边寿祺,当初霍元甲开课收徒时,他就是霍元甲的弟子,后来在天津成立了“英武国术社”,一直开到上世纪60年。
曾任天津武术协会秘书长的邓红藻、天津体育学院武术教授刘万福,都是出自边寿祺的门下,如今“英武国术社”虽已不在,但门徒却是遍布各地。
冯宗义,是霍元甲的另外一位亲传弟子,他的儿子冯兆祥和冯兆庆,一个被袁世凯拉去当部队的武术教练,一个则拜入了霍元甲儿子霍东阁的门下。
如今的冯家传人,则是冯宗义之后的第三代冯玉生,担任过中国八一武术队的总教练,近百岁高龄仍坚持每天早上练习迷踪拳。
迷踪拳拳谱
“霍氏迷踪拳丢不了”冯玉生的高徒姜文信如是说道,“虽然现在年轻人没有几个人肯静下心来学习这个东西,但是我会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
时隔百余年,霍元甲的“精武精神”仍然在影响着不少人,霍元甲陵园和霍元甲纪念馆也逐步建立对外开放。
这些事情都令这些霍家传人和外姓传人觉得高兴,霍自正站在高耸的霍元甲巨型石像面前兴奋地说道:
“传统没丢掉就好,没丢掉就好”看到有这么多人在继承着霍元甲的意志和精神,有这么多人在默默地练习这“迷踪拳”,霍自正很欣慰。
霍自正
文化也好,武术也好,霍元甲留下的,更像是一种精神,一种精武精神,霍家迷踪拳中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