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俄失败后美国拿盟友开刀,中美二选一,不针对中国就加税

韩知许说文史 2025-03-04 20:28:37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我们都知道一直以来中国就是特朗普眼中的潜在敌人,为了能够打倒我们特朗普在任时几乎都在不留余力的改善和俄罗斯的关系,甚至还被共和党扣上了“通俄”的帽子。

而最近为了能够拉拢俄罗斯,特朗普更是不惜在俄乌问题上让步,在全世界眼前上演了一场“联俄反华”的戏码。

可让特朗普没想到的是,对于美国的示好俄罗斯的回应却始终冷淡,不少美媒公开表示特朗普的联俄反华完全就是不切实际的臭棋。

那俄罗斯为什么会对美国的示好无动于衷?我国又有什么吸引力能让俄罗斯牢牢地和我们站在一起呢?

我们先来说说俄罗斯,自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就一直对西方世界有着向往之情,早些年俄罗斯甚至还多次申请想要加入欧盟。

奈何欧盟对俄罗斯这个庞然大物实在是放心不下,所以渐渐地俄罗斯和欧盟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差。

而除了欧盟之外在过去三十年间,北约五轮东扩也将军事力量推至俄罗斯边境,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数千项制裁彻底摧毁俄美之间的信任基础。

而俄乌冲突期间拜登对俄罗斯的各种制裁也让普京看清了美国的本质。所以此次面临特朗普的拉拢俄方清醒认识到:一旦白宫易主,所有承诺都可能化为泡影。

更关键的是,在西方冷落俄罗斯期间,中俄已经形成远超能源贸易的深度绑定——从联合军演到卫星导航系统兼容,从跨境支付系统到工业产业链互补,这种战略协作远非特朗普的一纸协议就能撼动。

而眼见分化中俄的计划落空,特朗普便将压力转向了“邻居”。2025年2月,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要求加拿大、墨西哥在45天内调整对华关税政策,否则将启动《北美贸易紧急条款》。

按照该条款,美国可单方面对两国输美商品加征最高25%的关税,涉及汽车、铝材、农产品等关键领域。白宫幕僚甚至放出狠话:“不在对华问题上站队,就准备承受经济断链的代价。”

可以说此次美国对盟友加税,更像是困境下的“病急乱投医”。

北美汽车产业40%的零部件依赖加拿大供应,半导体封装测试70%集中在墨西哥,加税直接推高美国车企每辆皮卡1500美元的成本。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言:“华盛顿正在给自己的供应链上镣铐。”

这场关税风波也折射出了更深层的国际格局变迁。当美国沉迷于“非敌即友”的冷战式对抗时,世界已悄然迈入多极化时代。

在东南亚,越南拒绝加入美国主导的“芯片四方联盟”,转而与中国签订数字经济合作协议;在非洲,埃及将中企纳入新首都建设项目,取代了西方公司的位置。

甚至在传统盟友圈,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反对“与中国脱钩”,强调“欧洲不当任何国家的附庸”。

这些国家的选择并非偶然。过去十年,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了数千亿美元的基础设施。

从肯尼亚的蒙内铁路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从老挝的水电站到阿根廷的锂矿开发,这些项目不仅创造了就业,更重塑了区域经济格局。

相比之下,美国的“印太经济框架”等倡议因缺乏实质性资金支持,被多国视为“空头支票”。

如今美国的困境在于,其霸权工具手段正加速失效。军事威慑难以撼动中俄战略协作,经济制裁遭遇到金砖国家扩员后的集体反制,科技封锁反而刺激中国半导体自主化率突破40%。

更讽刺的是,美国越是逼迫盟友选边站,越凸显其领导力的衰退——当加拿大都能对白宫挥舞关税大棒时,所谓“西方阵营团结”的神话已不攻自破。

如今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新能源领域的专利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一。欧盟知识产权局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企业在欧洲申请的绿色技术专利数量超过美国企业48%。

这种技术反超的态势,使得美国盟友在科技合作上不得不“两头下注”——德国大众集团一边在新疆投资工厂,一边游说柏林放宽对华技术出口限制。

而这些声音又反映出了美国社会对单极霸权路线的深刻分歧。而随着2024年的国总统大选结束,美两党在对外政策上的相互攻讦进一步削弱了战略连贯性。

拜登时期的“对华竞争”框架被特朗普推翻,而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又因国内法律纠纷陷入僵局。这种政策摇摆,让盟友更加确信:依赖美国的承诺风险极高。

如今即便在其国内,美国的霸权政策也遭遇越来越多质疑。民主党议员在听证会上抨击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用19世纪的手段解决21世纪的问题”。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指出,“强迫盟友与中国切割,等于要求他们放弃未来十年的经济增长引擎”。

根据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报告警告,若美国继续滥用关税武器,到2030年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可能萎缩至“二战以来最低水平”。

从“联俄反华”的破产到“关税大棒”的反噬,美国正为其霸权思维付出沉重代价。

历史反复证明:以对抗求霸权,霸权终将消亡;以合作谋发展,发展方能持久。当多极化浪潮席卷全球,任何国家都无法独自制定规则。

如今的美国若继续沉迷于霸权幻想,以对抗思维推动“新冷战”,只会加速自身孤立。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基于平等互利的多边合作,而非“非敌即友”的阵营对抗。

如果您有什么不同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另外还请多多点赞、收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更新的最大动力。

参考资料: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