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敏和金波,就是一段“虐缘”。
他们一个是有才有貌的“知识青年”,而另一个,却是借着父亲荣光啃老的“酒囊饭袋”。
就这么八竿子打不着的俩人,却在长辈的做主下,成了一家人。
没有爱情,又没有共同语言、共同追求,这样的婚姻,终究还是空中楼阁。
婚后的刘小敏,从未停止过上进的步伐。不是在学习,就是在进修。久而久之,备受冷落的金波,毫无意外地出轨了。
出轨的对象,还是一个样样不如她的“老女人”。
一个男人游手好闲,不思进取,整天就知道打牌酗酒,刘小敏忍了。
谁让她母亲看好这段婚姻。再加上,那时候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孩子。
但出轨谁能忍?
所以,刘小敏提出了离婚。
可离婚容易,还有一个孩子,又该何去何从?
经济、能力远不如金家的刘小敏,在孩子抚养权问题上,败了下来。
如果只是离婚,丧失了孩子抚养权,倒也好说。毕竟就算离婚了,她也是孩子的母亲。
刘小敏想爱,想关心,那都是她的自由。
可坏就坏在,当年的刘小敏,因为一封信件,卷入了“小三风波”。
自己被人当众厮打、游街了不说,这不堪的一幕,还被年幼的儿子目睹了。她就像一双任人践踏的小白鞋,“破”得不能再破了。
向来要强的刘小敏,怎么能忍受这奇耻大辱?
于是当年的刘小敏,风波过后,便只身一个人离开九江,跑到了北京闯荡。
如果不是换了地方,怕不是早就被唾沫星子淹死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第一集时,刘小敏会那么反感其他护士嚼舌根。
这其中固然会有职业操守在,恐怕更多的,还是刘小敏打心底里,就痛恨这些舌根。
一个人跑北京闯荡的刘小敏,熬了十五年,终于在这个城市站稳了脚跟。不仅有一份得体的工作,还买了一套小房子。
甚至离婚多年的她,又重新收获了爱情。
但比起刘小敏的苦尽甘来,她的儿子金佳骏,就显得格外艰难了。
在原著里,佳骏的外婆和小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妈不容易,你要理解她”。
殊不知,佳骏才是那个最不容易的。
大人的不容易,或多或少,都是因为自己的选择。可他的不容易呢,则都是沉甸甸的无可奈何。
当年母亲的游街,还有后来的落荒而逃,都给他的心理造成了严重冲击。
但比起心理冲击,余下的流言蜚语,才是伤人的一大利器。
刘小敏一个人跑去了北京,倒是让自己从泥潭里爬了出来。可她身上的这些流言,并不会随着她的离去而消失。
这些余威,不可避免地会波及到年幼的佳骏身上。
你以为佳骏要面对的,就是这些?
不,还远远不够。
刘小敏离开九江长达十五年,这十五年里,几乎和老家的人断绝了联系。
于刘小敏而言,老家九江,几乎就成了她心里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她迈不过去,也没有勇气面对。
都和老家的人断绝了联系,又怎么会常回老家?所以,这十五年,佳骏的母爱几乎都是缺失的。
刘小敏这个母亲,只活在外婆和小姨的口中,活在电话的“那头”。
对佳骏来说,母亲只是一个空白的称呼,是每次的一通电话,也是每次打过来的钱。
得不到母爱,那父爱呢?
金波这样的人,又哪里会爱孩子。
好不容易争来的抚养权,结果佳骏到最后,还是扔给奶奶和外婆养。
虽然表面上看,陈佳佳和佳骏都是一样的,都是离异家庭的受害者。但俩人的处境,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陈佳佳的父母虽然离了婚,可她获得的关爱,并没有因为父母婚姻的破裂而有所影响。
反倒还因为离婚,让父母对她多了一些愧疚。又出于这份愧疚,父母给予了她更多的爱与宽容。
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一个在感情上,对她予舍予求。另一个在物质上,对她有求必应。
就连不甚相关的继父,对陈佳佳,也是尽可能地维持了应有的疼爱。
一个十八岁的生日,就收到了两份一样的“父亲礼物”。
不论是关爱,还是物质,陈佳佳从来都不缺。甚至还多少因为“太多了”,而有恃无恐。
可佳骏呢,他有什么?家庭是残缺的,爱也是不完整的。而且除了没有关爱,佳骏生活的环境,也是畸形的。
在外婆和小姨这,母亲刘小敏是个不折不扣的受害者,饱受生活的艰辛,一个人在北京打拼。
如何如何的不容易。
又如何如何地爱他。
话里话外,都是让他这个儿子,尽可能地体谅这个母亲,理解她的不容易。
可到了父亲和奶奶这呢,又是另一副说辞。母亲不是“抛夫弃子”,就是“嫌贫爱富”。
他们灌输给佳骏的,更多的还是仇恨。
长期生活在这两种声音的拉扯下,让佳骏对母亲的爱,有所怀疑。对她的恨,也是有所怀疑。
这就导致他面对母亲,既有怨恨,也有渴望。十分的矛盾,也万分的痛苦。
父母带着仇恨离异的苦和隐患,真是在佳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明明他什么也没做,却成了父母离异的“炮灰”,要说不容易,他才是最不容易的。
03:融不进母亲生活的佳骏,最叫人心痛佳骏来北京,是带着“使命”来的。
在父亲、奶奶的唆使里,刘小敏一个人在北京享受着高薪,她的钱,家骏不花,万一哪天她改嫁了,就都成别人的。
而佳骏说服自己来北京的理由,也是花母亲的钱。
他对刘小敏,是有怨恨的。
所以原著里,佳骏好不容易在北京借读。私底下,却靠代写作业赚钱。而他赚钱的目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欠母亲的钱还清。
这就有点类似哪吒削骨了。
若不是想撇清关系,又何至于如此?
在剧里,佳骏对母亲的怨恨也有体现。那就是北京那么多机构,他为什么偏偏挑中李萍的“能成”?
他明知道对刘小敏而言,向李萍开口,就是一件十分为难的事情,可佳骏还是绕过刘小敏,自己联系了李萍。
这不是报复,又是什么?
面对母亲的质问,佳骏紧绷着唇线,两个本该最亲密的人,却说着最刺痛对方的话。
佳骏对母亲的仇恨,更像是小孩子的“闹情绪”。他所谓的仇恨,实际都是对母亲的渴望。
如果真是怨恨刘小敏,他大可不必跑来北京。这里的“怨恨”,不过就是佳骏接触母亲的借口。
佳骏渴望和母亲生活,更渴望融入她的生活。但他又怕期待太多,失望更多。
所以才伪装成一副不甚在意,更不甚热络的样子来保护自己。佳骏的冷漠,实际就是他的“保护壳”。
私心里,佳骏认为自己该恨母亲。可在情感上,他对母亲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亲近。
在报名“能成”时,得知火箭班一年学费要十二万时,佳骏立马改口,要不选择最便宜的“银河班”。
明明他来北京,就是大花特花刘小敏的钱。可真正到花了,他又心疼母亲。
原著里,陈佳佳得知父亲有了恋爱对象,就伙同佳骏报复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女人。
但当佳骏知道刚才他捉弄的女人,就是自己母亲时,却像一只豹子一样,朝关刘小敏的仓库跑去。
看到母亲爬出来的狼狈模样,他不仅心痛不已,还“迁怒”了始作俑者陈佳佳。后面更是像老母鸡一般,把刘小敏护在身后。
谁说佳骏不爱自己的母亲?
只是他的这份爱,太过患得患失,也太小心翼翼罢了。
佳骏渴望融入母亲的生活,渴望拥有一段独一无二的关爱。
可来北京后,母亲与他相处的客气、小心,手足无措,都让他像极了一个“外人”。
和母亲在一起的生活,让他有了一种寄人篱下的挫败感。
而父亲和奶奶再怎么上不得台面,但或多或少能给予他一些归属感。
所以,在得知母亲有了对象,还怀有身孕的时候,佳骏选择了回老家。不给人造成困扰,就是他的懂事。
面对母亲的再婚,他失望,但没有怨恨。可佳骏的懂事,并不代表他没事。
从始至终,佳骏都生活在无助里。
父母失败的婚姻,自身的家庭状况,让他在面对陈佳佳的表白时,选择了退缩。
但这份退缩里,肯定还有一份他自己也未能察觉到的原因吧。
如果他和陈佳佳在一起了,那刘小敏和陈卓,是不是就难修成正果了?越是敏感的孩子,就越懂事。
可往往因为懂事,才最无助,最叫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