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有国外网友在日本海军基地拍摄到海上自卫队“飞鸟”号试验舰(ASE-6102)上安装的新型电磁轨道炮装置,引发大量围观。此前,日本已于2023年10月完成舰载电磁炮海上实射测试,当时该系统已配备6米长炮管及集装箱式电源组,但此次曝光的炮塔进一步优化了外观结构,增加了俯仰旋转功能,显示其技术迭代已加速。
日本电磁炮性能参数:
基础性能:当前样炮口径40毫米,炮口动能5兆焦(MJ),弹丸初速约2297米/秒(约6.7倍音速),弹丸重量分两种型号(300克分离弹/320克一体弹),轨道寿命120发。
目标规划:计划2028年前实现20MJ动能、射程200公里、射速10发/分钟,搭载10千克弹丸,用于反舰及防空。
技术特点:采用模块化电源系统(4个集装箱),重点解决轨道烧蚀问题,宣称5年内将电源体积缩减50%。
光看数据日本电磁轨道炮已经很先进了吗?其实不然:
中国电磁炮研发起步早于日本10年,技术路线更偏向“大威力、远射程”:
东大优势:2018年已在072II型登陆舰测试大口径电磁炮(推测口径60-100毫米),弹丸质量达数公斤级,炮口动能33MJ,射程200公里,可击穿8厘米钢板或三层混凝土墙。
技术瓶颈:东大面临导轨材料磨损(需纳米陶瓷技术突破)、制导元件抗过载、能源系统小型化等难题,尚未大规模列装。
日本短板:尽管借助美国技术转移快速推进,但当前弹丸威力有限(仅300克级),说其是发射一根火柴棍也不为过,反舰能力存疑;且依赖外援,后续能否实现20MJ目标仍待观察。
那日本电磁轨道炮真的能拦截高超音速导弹吗?答案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日本宣称电磁炮可拦截5倍音速以上的高超武器,但其可行性受多重制约:
精度难题:电磁炮弹丸无制导,依赖高速撞击,需极高计算精度和实时目标追踪能力,目前技术难以支撑。
射速与射程局限:当前射速仅每分钟10发,面对饱和攻击或机动变轨的高超导弹,拦截效率存疑。
体系对抗短板:现代反导依赖预警卫星、雷达网与多层级拦截系统配合,单一电磁炮难以独立应对。
日本电磁炮上舰标志着其军工野心,但实战化仍面临巨大挑战。当然日本研发方向偏向于反导,这不排除是美国安排日本研发技术,弥补自身防御高超音速导弹的短板。而从公布出来的数据看,日本设想的性能,才刚刚到我们现有的实力,也就是跟东大有绝对的技术代差,而且未来战场是体系化对抗,电磁炮仅是拼图之一,激光武器、高超声速导弹等组合拳才是关键。所以只需关注,不必担忧,想追上我们,小日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是不是偷的我们的技术?
美国研制不出来,小日本业研制不出来。中国刚有了不久,鬼子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