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与同事们一同参加了公司员工体检。过去几年,小刘的各项指标一直都很理想,然而今年的检查报告却让她大吃一惊: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偏高,医生初步诊断为糖尿病前期。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小刘心中满是疑惑和担忧:
充满疑惑的小刘立刻向身边的同事打听情况,却发现她并非个例。不少同事在体检中也反映出血糖异常或其他代谢指标偏差。大家纷纷议论,“是不是平时大吃大喝、热衷于甜食所致?”……

糖尿病并非现代新病,它的病理变化早在上个世纪便有了详细记录。
上世纪50年代,随着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逐步被揭示。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西化,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
医学上,糖尿病主要指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慢性高血糖状态,而甜食正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诱因。大量摄入高糖、高热量食品,尤其是精制糖和高糖饮料,会刺激胰岛分泌大量胰岛素,长期下来不仅加重胰岛负担,还可能加速β细胞功能衰竭。
目前,甜食在日常饮食中主要分为两类:
精制糖及甜品
精制糖广泛存在于各类蛋糕、饼干和糖果中,这类食品口感甜美、能迅速提供能量,但高糖摄入会使血糖短时间内急剧上升,长此以往便会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含糖饮料
各类碳酸饮料、果汁饮品及能量饮料中含糖量高,饮用后血糖波动剧烈,同时也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和代谢紊乱,对糖尿病患者尤为不利。

目前,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控制上述两类食品的摄入,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风险,并有助于延缓病情的进展。
著名内分泌专家李教授指出:“适当限制高糖食物的摄入,是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应增加膳食纤维、优质蛋白及健康脂肪的比例,形成合理的膳食结构。”
在生活中,关于甜食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网络上也流传着不少偏方和民间说法,例如“多吃水果糖可平衡血糖”或“偶尔放纵一下无伤大雅”。然而,目前的医学研究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这些方法对血糖调控有明显益处。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应遵循科学的饮食指南,合理规划每日饮食,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总体来说,虽然甜食能够短暂地带来味觉上的满足,但它却可能成为糖尿病“隐形杀手”,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加剧病情。小刘在体检后,也决心从日常饮食做起,减少精制糖和含糖饮料的摄入,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参考文献:
《中华糖尿病杂志》编辑部. 糖尿病饮食管理与临床实践指南.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
李明华, 刘建国. 高糖饮食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中国内分泌杂志,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