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报告上经常会看到:胃窦狭窄、十二指肠狭窄、胃酸反流等结果。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哪种疾病,需不需要紧张,如何处理呢?

一、胃窦和十二指肠是什么?
我们的消化道从口腔开始,一直连通到肛门。胃又分为胃底、胃体、胃窦等部位,胃窦是胃的下部,负责研磨食物并将食糜推向幽门;幽门之后紧接着的第一段小肠就是十二指肠,承担中和胃酸、吸收营养的重要任务。
二、胃窦狭窄
胃窦狭窄,通俗地说,就是食糜从胃体向幽门推进时,“窄道”变窄了,胃内容物难以顺畅通过。
•常见原因:
慢性胃炎或胃溃疡愈合后瘢痕挛缩;
胃窦部肿瘤或息肉占位;
先天性胃窦发育不良;
放疗、化疗后组织纤维化。
•会引起哪些不适?
上腹部胀痛、饱胀感;
吃饭后易反酸、嗳气;
严重时出现呕吐,吐出未消化食物;
体重下降、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
三、十二指肠狭窄
十二指肠狭窄,就是食糜从胃窦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时,前段小肠这条“通道”变窄。
•常见原因:
十二指肠溃疡愈合后瘢痕挛缩;
十二指肠肿瘤或胰头肿块压迫;
胆管结石、胰管结石长时间堵塞引起纤维化;
罕见的先天性狭窄。
•会引起哪些不适?
上腹部隐痛,常在餐后加重;
吃饭后易反胃、呕吐;

黄疸、消化吸收障碍、贫血;
慢性狭窄患者可出现“营养性呕吐综合征”。
四、胃酸反流
胃酸反流(GERD),是指胃内容物(胃酸、消化酶、胆汁等)逆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出现烧心、反酸、咽喉不适等症状。
•常见原因:
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失常;
胃排空延迟;
腹内压升高(肥胖、妊娠、过度进食);
胃窦或十二指肠狭窄导致排空受阻,更易引起反流。
•会引起哪些不适?
胸骨后烧灼感、反酸;
咽喉异物感、咳嗽、声音嘶哑;
长期反流可引发食管炎、Barrett食管。
五、严重性如何评估?
1.症状轻微、偶有反酸,可首选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
2.如果频繁呕吐、体重下降、贫血、进行性吞咽困难,则提示狭窄较严重;
3.24小时食管pH/压力监测、增强CT或超声内镜可评估狭窄程度、反流强度及并发症;
4.若存在疑似肿瘤、溃疡活动期出血等“报警症状”,需尽早活检或行胃肠道手术评估。
六、如何治疗?
1.保守治疗
饮食调整:少量多餐、避免过饱、高脂或刺激性食物;
体位调整:饭后2小时内不平躺,枕头抬高10–15 cm;
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PI)、促动力药物、胃黏膜保护剂;
营养支持:严重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肠外或管饲。
2.内镜下干预
球囊扩张:对良性狭窄效果好,风险低;
放置金属支架:多用于恶性狭窄或反复狭窄者。
3.外科手术
狭窄段切除+吻合:适合范围局限、生长缓慢的良性病变;
胃旁路术或幽门成形术:针对胃功能严重受限、伴重度反流者;
肿瘤切除+根治性重建:针对胃或十二指肠恶性病变。

总之,当肠镜提示胃窦或十二指肠狭窄并伴有胃酸反流,不必过度恐慌。首先要明确狭窄和反流的具体程度、病因及有无并发症;轻度者可通过饮食、药物和内镜微创干预缓解;若症状严重或怀疑肿瘤,则需及时进一步检查、确诊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手术或综合治疗。做好随访复查,才能更好地保护消化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