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嘉祐二年的春天,二十岁的苏东坡与好友秦观结伴,从眉州出发前往汴京参加科举考试。两人一路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好不快活。苏东坡生得眉清目秀,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言谈间总带着几分不羁的才气;秦观则温文尔雅,举止从容,二人一文一野,相得益彰。
这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两人便已收拾好行装,准备赶完最后一段路程。汴京城墙已隐约可见,只需再渡过一条小河便可抵达。
"子瞻兄,看这天色,我们定能提前到达,好好休息一番再入考场。"秦观指着东方微亮的天空说道。
苏东坡抚摸着腰间父亲赠予的玉佩,笑道:"少游所言极是。这几日赶路辛苦,今晚定要找家好客栈,痛饮几杯解乏。"
两人说笑间来到河边,却见渡口空无一人,只有一条破旧的小船系在岸边。正犹豫间,忽听河中传来呼救声。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孩童在水中挣扎,眼看就要被湍急的河水冲走。
"不好!"苏东坡二话不说,甩下包袱便跳入河中。春寒料峭,河水冰冷刺骨,他却浑然不觉,奋力向那孩子游去。秦观在岸上急得直跺脚,却也帮不上忙。
苏东坡水性极佳,不多时便抓住了那孩子,将他拖回岸边。孩子已经呛水昏迷,脸色发青。苏东坡顾不上自己浑身湿透,立刻为孩子按压胸口,直到孩子"哇"地吐出一大口水,苏醒过来。
这时,孩子的父母闻讯赶来,见孩子安然无恙,对苏东坡千恩万谢,非要请他们到家中换洗衣物,吃顿热饭。苏东坡本想婉拒,但见秦观也点头同意,又看自己确实狼狈不堪,只好答应。
这一耽搁,便是两个时辰。当他们终于辞别那户人家,找到渡船过河时,日头已经高挂中天。
"坏了!"秦观突然惊呼,"考试已经开始一个时辰了!"
苏东坡这才惊觉时间流逝之快,两人顾不得其他,拔腿便向考场奔去。汴京街道上行人如织,他们左冲右突,好不容易才赶到贡院大门前,却见大门紧闭,只有几个守卫持戟而立。
"请开门!我们是来应试的举子!"苏东坡气喘吁吁地喊道。
守卫头领是个满脸横肉的壮汉,冷眼打量着这两个迟到的书生:"朝廷大比,时辰已过,任何人不得入内!"
"这位军爷,我们路上为救落水孩童才耽误了时辰,可否通融一二?"秦观上前拱手作揖。
"规矩就是规矩!"守卫毫不松动,"你们明年再来吧!"
苏东坡与秦观面面相觑,十年寒窗苦读,难道就因这一时善举而付诸东流?两人垂头丧气,正准备离开,忽听身后传来一声清朗的问询:"何事喧哗?"
回头望去,只见一位身着绯色官服、头戴乌纱的中年官员缓步而来。守卫们立刻肃立行礼:"参见欧阳大人!"
原来这位就是主考官、翰林学士欧阳修。苏东坡心头一震,急忙上前行礼:"晚生眉州苏轼,因途中救人耽误了时辰,恳请大人开恩,准予入场应试。"
欧阳修打量着眼前这个浑身还带着水渍痕迹的年轻人,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你便是写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苏子瞻?"
苏东坡没想到欧阳修竟知道自己的诗作,又惊又喜:"正是晚生拙作,不敢当大人记挂。"
欧阳修捋须沉思片刻,忽然说道:"我出一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便准你入场,如何?"
苏东坡精神一振:"请大人赐教!"
欧阳修抬头望了望天,缓缓吟道:"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这上联不仅意境悠远,更巧妙地将数字从一至十依次嵌入,难度极高。周围的守卫和秦观都屏住呼吸,等待苏东坡的回应。
只见苏东坡闭目沉思片刻,忽然睁开双眼,目光炯炯有神。他挺直腰板,声音清朗地对道:"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下联不仅工整对仗,更将数字从十至一倒序嵌入,与上联相映成趣,且表达了读书人求取功名的决心与艰辛。
欧阳修听罢,眼中闪过惊喜之色,忍不住拍掌称赞:"妙!妙!对仗工整,意境深远,难得的是这份志气!"他转身对守卫道:"开门,让这两位举子入场。"
守卫不敢违抗,连忙打开侧门。苏东坡与秦观大喜过望,向欧阳修深深一揖:"谢大人恩典!"
欧阳修扶起二人,意味深长地对苏东坡说:"子瞻啊,望你考场之上,也能如今日这般才思敏捷。"
苏东坡郑重应道:"晚生定不负大人期望。"
两人匆匆进入考场,在监考官的引领下找到座位。虽然迟到了一个多时辰,但苏东坡沉着冷静,很快进入状态。他展开试卷,只见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略一思索,便提笔写道:"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
笔走龙蛇间,一篇雄文跃然纸上。文章中提出的"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的观点,后来成为千古名论。
考试结束后,这段对联佳话很快在考生中传开。有人问苏东坡为何能如此迅速对出下联,他笑道:"当时只想着十年寒窗不易,今日若不能参考,如何对得起家中老父?情急之下,文思自来。"
放榜之日,苏东坡高中乙科进士,秦观也榜上有名。当欧阳修在殿试中读到苏东坡的文章时,更是赞叹不已,对同僚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后来,苏东坡在文坛政界大放异彩,这段"对联入考场"的轶事也广为流传,成为激励后世学子的佳话。人们不仅记住了他的才华横溢,更记住了那个为救孩童不惜耽误考期的善良青年。
许多年后,当苏东坡被贬黄州,在赤壁泛舟时,他写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或许在那时,他也会想起年轻时那次改变命运的赶考,想起那副决定前程的对联,以及人生中那些看似偶然却蕴含深意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