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月,在养病中的陈云接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陈云同志戴上老花镜仔细地端详了这信封的落款。
落款的名字叫林晓霖,这使他大感震动,按捺住复杂的心情,陈云打开了这封信。
信上,林晓霖向陈云提出了两个请求,陈云看到她的请求后,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那么,这个林晓霖究竟是谁?她又向陈云提出了什么请求?
林彪,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绕不开也讲不透的名字。在战场上,他战功赫赫,是著名的常胜将军,带出的部队也以能打硬仗著称。
1907年,林彪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的一个山村中,虽然出生在山村里,他的家庭却是当地的大户人家。
1925年10月,林彪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此后,在很长的时间里,林彪与家里人失去了联系,而这门娃娃亲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1937年,林彪在延安已经是抗大的校长了,在这里,他认识了有“陕北一枝花“之称的张梅。
关于张梅,真名叫刘新民,是陕北米脂人。张梅天生丽质,长得十分漂亮,而且她还是高级小学毕业,有文化,这在当时还比较落后的陕北,一个有文化又很漂亮的姑娘可不多见,难怪会有“陕北一枝花”的美誉。
很快就俘获了林彪这位沙场悍将的心,而心思机灵的部下,看到自己这位号称“独身主义”的上级终于开了窍,也非常积极地撮合林彪和张梅。
于是,1937年夏天,林彪和张梅就在陕北结了婚。
林彪和张梅结婚后不久,林彪就受党中央的指派,奔赴了抗日战场。很快,在林彪的指挥下,在平型关打了一场大胜仗,使他成了著名的抗日英雄,这也使刚刚嫁给林彪的张梅倍感骄傲。此时,两人的感情还处在蜜月期。
1938年3月,林彪穿着缴获日军的军大衣,骑着缴获的东洋大洋马,威风凛凛地路过晋军防区,被晋军过分紧张的哨兵当成了日本军官,毫不犹豫地来了一枪。
这个哨兵枪法还是可以的,枪响后,林彪应声落马,子弹击穿了他的胸部,被紧急送往延安治疗。
由于新婚燕尔,加上婚后不久,林彪就奔赴抗日前线成了抗日英雄,林彪负伤后,张梅对林彪悉心照顾,两人感情进一步升温。
但长时间的相处,难免会有拌嘴,林彪作为一个铁血军人,又不会哄女孩子,因此,两人还是存在一些矛盾。
林彪的伤势很严重,送到了兰州等大城市治疗依然不见好转,党中央为了保住这个军事人才,决定将林彪送到苏联治病,张梅从延安出发,在兰州与林彪会合,一同去苏联。
此时,张梅已经怀孕,在从延安到兰州的路上,由于路途颠簸,张梅在兰州早产,他们的孩子夭折,张梅因早产后身体虚弱,只能留在兰州养病,林彪先乘机到莫斯科治病。
张梅一个人留在兰州,无人照顾,孤苦伶仃,直到张梅身体好转,遂乘机到了苏联与林彪相见。
彼时林彪的伤有了一些好转,夫妻二人异国相聚,很是高兴,苏联方面也给了林彪很好的生活条件。
两人在莫斯科度过了一段和睦的生活,张梅还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叫林晓霖。
但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林彪和张梅在莫斯科的生活中,感情发生了裂痕。
林彪是个性格很内敛的人,喜欢一个人在屋子里看书、静坐、思考。林彪尤其反感各种社交活动,仅有的运动就是在院子里散散步。
而张梅却是一个性格活泼的人,喜欢热闹,在屋子里待不住,更不喜欢和林彪这个一整天也不说话,枯燥的人呆在一起。因此,张梅经常参加莫斯科举行的舞会、酒会、联欢会,林彪不喜欢这种场合,她每次就把林彪一个人扔在家里。
刚开始,林彪开始还能忍一忍,但时间长了,他就很反感,导致他的心情很烦躁,自己在房子里经常发脾气。
有一次,张梅出去赴舞会,很晚才回来,林彪实在忍不住了,大发脾气,张梅也不相让,和林彪大吵一架,从此两人开始了冷战,后来发展到相互不闻不问,两人的婚姻名存实亡了。
1942年2月,林彪回到延安,张梅则留在了苏联,不久后,林彪在延安与叶群结婚。
林彪与叶群结婚后,张梅就独自一人在苏联抚养女儿林晓霖,1950年,在苏联生活了9年的林晓霖,回到了祖国,见到了自己从来就没有印象的父亲。
可以想象,这对于一个9岁的小女孩是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小的年龄,离开了母亲,给一个自己脑海里从没有印象的男人叫爸爸,更何况,这个男人位高权重,身边还有一个居心叵测的女人叶群。
由于林晓霖从小在苏联长大,因此,她的中文很不好,父女两人之间的交流非常不方便。
而叶群是个善妒的女人,连一个小孩子都不放过。
她利用父女两人交流不方便这个条件,从中间百般挑拨,使原本就不深厚的父女关系更加淡漠,产生了很多误会。
幼小的林晓霖为了得到父亲的关爱,她偷偷地拿出自己和妈妈合影照片,在相片后面写下“你还记得她吗?”便悄悄把这封信递给了林彪。
而一个孩子的心智,怎能考虑得周全,更不可能考虑到,这件事情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叶群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愤怒,她先是谩骂年幼的林晓霖,而后又彻底的断绝了林彪与林晓霖的交流。
在此之后的每一天,年幼的林晓霖长期都在叶群的阴影下度过,林彪对于叶群的这一做法从来也都是无动于衷,而长期以往得不到家庭温暖的林晓霖终于还是将自己封闭了起来。
此后,叶群依然迫害林晓霖,最后竟然发展到有家不能回,要不是罗荣桓元帅的收留,险些流落街头。
1961年,20岁的林晓霖因叶群的从中作梗,不能留在北京,只能到哈尔滨上大学,遥远的距离,让她和林彪之间的感情更加疏远。
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她的父亲林彪生前是位高权重的副统帅,她作为最不受待见的女儿,没享受到什么福利,而林彪死后,她又做为野心家的亲生骨血被牵连审查,受尽磨难。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她的情况才能好一些,低调而踏实地生活。
然而,随着年龄的长大,林晓霖渐渐能够理解自己当年与父亲的各种误会和矛盾,是由叶群从中挑拨。因此,她不恨自己的生身父亲林彪,只恨那个恶毒的女人叶群。
在林晓霖恢复自由后,她还专门去看望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林豆豆。
林豆豆虽然与自己的亲生母亲叶群同样是势同水火,但是,由于长期受叶群的蛊惑,加上也知道当年在自己家里生活艰难的林晓霖,所以,对于林晓霖的好心看望,林豆豆有很大的抵触心理。
她觉得,林晓霖可能就是来看自己笑话的,来嘲笑自己现在这个落魄的凤凰的,因此,刚开始林豆豆对林晓霖的态度十分恶劣。
但是,受了这么多年白眼的林晓霖怎么会在乎这些?她依旧态度温和地同林豆豆说话,最终让林豆豆打消了顾虑,消除了隔阂,认了她这个姐姐。
那么,故事讲到这里,林晓霖给陈云信中的请求究竟是什么呢?
原来,林晓霖信中的请求是编纂第四野战军军史和修建纪念平津战役的场馆。
这两个请求看似与林晓霖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他正是在替父亲林彪偿还对第四野战军的亏欠。
三、不该被遗忘的军队
1945年8月,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苏联也对日宣战,出兵东北与关东军作战,为了配合苏军作战,我军也抽调一些兵力来到东北,这便是第四野战军的发源。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为了占领东北,开始向东北大量运兵。
党中央决定,从关内的其他部队里面抽调一部分兵力进入东北,与之前协助苏军作战的兵力一起,共计有11万左右,加上2万的干部,他们组成了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
东北人民自治军的任务有两个,一方面是为了打破国民党独占东北,发动内战的阴谋,另一方面是要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清剿土匪。
在林彪的指挥下,1945年年底,自治军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6万人,自治军也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不到半年时间,东北民主联军清剿土匪已经达7万人。
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东北民主联军加大了对土匪的清剿力度的同时,开始大力推动土改,很大程度上争取了民心。
10月,东北民主联军在新开岭战役歼灭了国民党的1个师,并且又集中了南北的主力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打破了国民党“南攻北守”的计划,为东北的全面解放奠定了基础。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的人数已经达到了46万,更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分为了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区两大部分,林彪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此后,东北人民解放军冒着零下30度的低温,发起了冬季攻势,歼灭了国民党15万人,收复了18城市,极大地削减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能力,解放了东北九成的地区。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奉命入关,与华北军区打响了平津战役,历时64天,我军仅伤亡了3万人,歼灭和收编了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人数膨胀到103万人。
为了便于作战,1949年3月,东北野战军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野也一路从北打到南,在渡江战役、解放武汉和攻打白崇禧集团,四野都是功不可没。
如果说四野有多能打,在解放战争中有多大的历史功绩,不用去看厚厚的战史,只需要知到第四野战军的18个军长中,有7位解放后被授予的大将军衔就能够看出其中的分量。
但可惜的是,由于受到林彪的影响,就在其他几支野战军积极地编纂战史,修建纪念场馆的时候,第四野战军却什么动作都没有。
因为,第四野战军无论如何都绕不过林彪这个名字,这太敏感了,很多人连提都不敢提,更别说去谋划编撰第四野战军军事和修建纪念场馆了。
可是,在解放战争中立下过大功的第四野战军很多英雄烈士,都被林彪一个人耽误了名垂青史的机会,这对于英雄和烈士是不公平的。
陈云看了林晓霖的信,非常认可林晓霖的请求,但是作为老一辈的革命家、政治家,他也非常清楚,做这件事情要冒多么大的政治风险。
虽然此时距离林彪去世已经过去23年了,但是林彪的身份过于敏感,这个事情还是需要慎重。这个时候,陈云想起了一个人,便立刻给他打电话让他前来。由于这件事情太敏感,陈云在电话里并没有具体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四野的“老人”——洪学智。
洪学智接到了老领导陈云的电话后,很快便赶到了陈云的住处,他本来还以为是老领导想找他去叙旧,便兴冲冲地站在了陈云面前。
直到陈云给他看了林晓霖的信,洪学智的表情严肃了起来。
看到洪学智严肃的表情,陈云说:“现在二野的战史已经出版了,一野和三野的战史也在路上了,唯独咱们四野的还没有人敢张口。”
看到洪学智点点头,陈云继续说:“但四野是有实打实的功绩的,不能因为林彪的错误,就寒了四野那些老同志的心啊。”
洪学智听了陈云的话,再次点头表示赞同。
陈云又接着说:“所以,我想拜托你,来完成这两件事。你在四野待的时间最长,大部分战役你都参与过,熟悉情况。而我现在年纪也大了,确实力不从心,只能将这个任务委托给你了。”
但洪学智一听这话,就有点发慌,他说:“我这水平打仗可以,让我编战史有点为难我了,而且四野队伍庞大,我也不是都知道。”
看到洪学智为难,陈云一再分析和劝导,洪学智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
洪学智邀请陈云做这两件事的总顾问,陈云欣然接受。经过两人的酝酿,陈云将这两件事的计划上报给了中央军委。
中央军委接到了陈云的计划后,也很慎重,组织了一场讨论会,经过严肃的讨论,最终通过了陈云的提案,并决定由陈云担任总顾问,洪学智具体领导编写。
为了全面真实地记录历史,洪学智建议四野的老同志都要参与其中,由军事科学院提出编写方案。
很快,中央决定,成立第四野战军战士编写领导小组,洪学智任组长,陈云任总顾问,具体的编写任务则由各军区的编写小组来承担。
而在平津战役纪念场馆的建设上,陈云认为,北京的纪念馆太多了,如果再修建一座平津战役纪念馆的意义不大,而且北京是和平解放的,天津却经历了战事,牺牲了很多同志,所以选址最好就是在天津境内。
中央也很同意了这个建议。
1997年,平津战役纪念馆在天津落成,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些为革命牺牲的先烈,平津战役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这在当时可是为数不多的免费开放的纪念馆。
1998年,第四野战军战史也完成了编写,可是这两件事情的推动者陈云,却已在1995年离世,并未看到两件事情的结果。
而我们这个事情的主人公林晓霖,在步入平津战役纪念馆后,在看到第四野战军战史后,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因为他的父亲林彪,一生的功与过,得到了公正地评价。
结语
历史是由人来创造的,也是由人来书写的,我们在创造历史的时候,不能像林彪那样被权力的浮云遮住了双眼,我们在书写历史的时候,应该像陈云那样,本着客观公正的心态,给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
今天,我们能看到那段历史,不应该忘记为了这段历史奔走疾呼的人们,奋笔疾书的人们,更不能忘记,为创造这段历史而牺牲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