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八十周年这个大日子里,央视上线了一部纪录片,名叫《咱爸辈的战斗时光》。这部片子不光讲了六位开国大将的故事,还播了一段节目主持人孔继宁的采访。孔继宁在采访里说了心里话:要想戴上这顶荣誉的帽子,就得担得起这份重量。作为毛主席的孙子,这身份有时候让我挺自豪的,但说实话,它也是个不小的压力。
真让人纳闷,孔继宁咋就觉得自己的身份是个累赘呢?是不是有啥咱们不知道的内幕啊?
【“继承列宁遗志”】
1962年10月份,大家急忙凑到床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刚来到世界的小家伙,这可是这一代头一个孙子辈的孩子,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了。
孔从洲将军给孙子起了个小名叫“宁宁”。这事儿传到毛主席耳朵里后,他琢磨了一会儿,就给外孙取名孔继宁。“继宁”里的“宁”,是取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政治家列宁的那个“宁”。主席希望外孙能接着革命的火种,传承列宁的精神,长辈对晚辈的深深期望,全都包含在这个名字里头了。
孔继宁刚来到这个世界没多久,就在中南海度过了他的婴儿时光。毛主席哪怕每天忙得团团转,累得不行,但一有空闲,就会逗逗这个小外孙,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就像普通家庭的爷孙一样,满是温暖。记得第一次抱着孔继宁时,毛主席笑得合不拢嘴,说:“继宁的到来,让我70岁的时候,也当上了爷爷啦!”
孔继宁打小就跟别的小孩不一样,他不咋爱哭闹,总是安安静静的,这让长辈们特别喜欢他。毛主席跟小继宁之间的祖孙情,那真是表现得明明白白。
但在孔继宁心里,他对毛主席的感觉挺陌生的。那些爷爷和孙子之间的温馨时光,他都是从妈妈李敏那里一点点听来的。说实话,他觉得自己和爷爷挺不熟的。那时候国内国外的局势都挺紧张的,主席特别忙,所以李敏就带着孔继宁在上海和北京来回跑。
那孩子小得很,早就不记得祖父长啥样了,跟毛主席比起来,他跟他外婆贺子珍反倒更亲。孔继宁这孩子从小就听话,简直是外婆的小心肝儿,老想着法儿逗外婆乐呵。外婆他们老一辈人勤俭节约的习惯,他也都学到了,虽然是主席的外孙,但他过的日子跟普通孩子没啥两样。
孔继宁家里的大人们好多都是当过兵的,受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很早就想当个出色的军人,并且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使劲儿。
1979年那会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边防战士们接到了上头的命令,要在边境跟越南那边以黎笋集团为主的武装分子干上一仗,保卫家园。炮火连天之中,孔继宁心里头种下的一颗梦想种子悄悄长了起来。就在那个阶段,他顺利考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开始了他的学习之旅。
在学校的时候,孔继宁离自己的梦想是越来越近了,他一点都没敢放松。操场上、训练房里,经常能看到他拼命训练,汗水直流。努力终究是有回报的,他毕业时成绩优异,成功进了解放军总参谋部工作,后来又被安排到了国外的使馆。
他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从没依赖长辈的光环,每一步成就都是靠自己打拼得来的。在学校那会儿,周围的同学都不知道孔继宁的真实背景。直到毛主席离世,他向老师请假回北京悼念,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身边的这位同学竟是“伟人的后代”。
【转业归京投身事业】
1997年的时候,孔继宁正在国外当武官助理,他得知了一个让人心里难受的消息:他妈妈李敏的身体状况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原来,李敏年轻时候挨饿受冻落下的肺炎老毛病,到现在还一直折磨着她。孔继宁一想到妈妈都六十多岁了,身边还没个人照应,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于是,他赶紧跟上面打了报告,说要转业回北京,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去照顾他们。
打从这会儿开始,毛主席那位平时挺低调的长孙,就慢慢被大家认识了。孔继宁的模样吧,乍一看跟他爷爷那位大人物没啥像的地方,但他的一言一行,那可是把优秀劲儿展现得淋漓尽致,一看就知道是受过严格家教的人。
在国外学习工作多年的孔继宁,深深体会到了外国人的偏见,也看到了国内有些人过分崇拜外国的东西。身为毛主席的长孙、毛家的后代,这个身份让他时刻提醒自己,他的爱国心一天比一天强烈。
回到北京后,他没歇着,决定自己干一番事业,一头扎进社会经济的浪潮里,还真搞出了点名堂。金钱和私心没让他迷了心窍,孔继宁坚决地走上了和他老爸一样的路,那就是宣讲和推广毛泽东思想。他还不断积攒经验,把挣的钱全砸在了纪念外公这件大事上。
1999年,孔令华爸爸走了之后,孔继宁就觉得传播毛泽东思想成了他必须要做的事,这事儿他认定了,绝不回头。
家里没了最亲的人,真的让人好心痛,而妈妈也越来越瘦,感觉家里都被一层悲伤的雾给罩住了。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只能硬着头皮把这重担挑起来。他每天都拼尽全力,带着家人一点点熬过了那段超难的日子,然后咬咬牙,继续往以后的日子走。
新时代的光芒洒满中国,孔继宁和他妈妈李敏一起创办了“中国发展与民族精神研究中心”。他俩打定主意,要借这个平台,把推广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事儿做得更大更好。他们全身心投入,这可是他们两代人一块儿奋斗的结晶。
2004年,为了庆祝毛主席诞辰110周年,平时不怎么张扬的李敏写了一本书,书名叫《我的童年还有我那当领袖的爸爸》。这本书的出版,孔继宁帮了他妈妈不少忙。书里讲了很多毛主席大公无私的事儿,还说了说领袖家孩子们的日子。大伙儿看了书,对毛主席的为人处世有了更深的认识,都纷纷表示佩服和尊敬。
孔继宁这回也站到了公众面前,但他可不是为了出风头,给自己将来铺路。他一直牢记家里的规矩,还有那些伟人的榜样。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完成肩上的任务,传播伟人的崇高理想。孔继宁感觉,自己离那个目标越来越近了。
作为毛主席的长孙,孔继宁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公众的焦点,大家既期待又带着疑惑,这让他时刻不敢放松。到了2007年,他接受了《父辈的战争岁月》这部纪录片的采访邀请,这次正式的露面,终于让所有的疑虑烟消云散了。
【荣耀与负担】
2007年8月1号,有个6集的电视纪录片《父辈的战争时光》开始播了。这个片子讲的是开国大将谭政、黄克诚、许光达他们六位的后代的故事,通过他们来回望那段历史,说出了一些大家不太知道的事情。而且啊,那个主持人孔继宁,温文尔雅,说话也特有味道,他也火了。大家对他这个“毛主席的孙子”特别感兴趣。
孔继宁听了记者的提问后,慢悠悠地点燃一根烟,想了一会儿才开口说,他答应做这部纪录片的主持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了他妹妹孔东梅的影响。
妹妹孔东梅,她拿了个国际传播与媒体研究的博士学位,之前跟湖南卫视一起,按照她外祖父毛主席走过的路,拍了个系列片。后来,她又出了一本书叫《翻开我家老影集》,在书里头,她大方承认自己就是“毛家后代”。这事儿一出,社会上好多人都开始了。
孔继宁一直在留意着社会上大家的议论,他感觉到实际情况跟自己原来想的挺不一样。大家虽然对伟人的后代进入传媒这行挺感兴趣,但也没啥特别反感的地方。随着孔东梅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大家也开始主动去找她的书来看,这样一来,对宣传和推广毛泽东思想有了不少正面的影响。
妹妹的这次经历给了孔继宁不少启发。所以,当《父辈的战争岁月》节目邀请他当主持人时,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有记者采访他时问:作为“毛主席的长孙”,你是得到了更多方便呢?还是说有别的什么影响?
作为大家的对象,孔继宁因为是个名人,肯定会引来不少人的眼光。当记者提问时,虽然是头一回在电视上露面,但他一点也不慌张,大大方方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毛主席的长孙这个身份,确实是个荣耀,但说实话,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个重担。它让我时刻提醒自己,绝对不能越过底线,得守住自己的初心。这是一种责任感,也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孔继宁对毛主席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了。
李敏妈妈出了几本书,像《真实的毛主席》啊,《百年后的毛主席》这些,让我外公的形象在我心里越来越立体。而且,毛主席对待各种事情的态度,对孔继宁也有很大的启发。他一直都在为社会出力,冲在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最前面。
【结语】
孔继宁他们,身为大人物的后代,本来可以轻松自在地过日子,但他们没选择这条路。他们想要活出自己的价值,对社会做点贡献。所以他们宣传毛泽东思想,还投身到实业中去。就靠自己的本事和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真的做到了祖辈们一直教导他们的事。
到现在这个岁数,孔继宁已经六十岁了,但他还是拼尽全力往前走,挑起毛主席长孙的重担。看他那样儿,真是把伟人的好品质都继承下来了。咱们得把他当成个榜样,尊敬他,学习他,时刻记住毛主席的思想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