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春秋204:短叶水蜈蚣|我为你郁闷

花木花木 2025-04-10 04:43:54

2019年5月初,我游览华南植物园时看到一种植物,高挺的花葶上一个球状的花序(花序上的小花还没有开),花下是3个苞片,下弯,苞片极细极长,与叶子无异,它们放肆地外展,并向下弯曲,样子类似伞骨。我觉得它可能是莎草科的植物。

莎草科的植物有4000种,我国就有670种,我对它们都似曾相识,可又说不个名堂,识别还得靠手机软件。用“形色”辨识,是短叶水蜈蚣Cyperus brevifolius(现学名已修改为Kyllinga brevifolia )。

据说,短叶水蜈蚣是因为“根状茎长而匍匐”,类似蜈蚣,而又喜水,故名“水蜈蚣”的。但我看到的这些短叶水蜈蚣长在一片密密的杂草中,无法看到它的茎,所以是否真的像蜈蚣,也就说不清了。至于“短叶”,我感觉它与水蜈蚣属的其它种相比,叶子看不出明显得短。可植物学家说它是“短叶”,那叶子应该是短一些吧。

短叶水蜈蚣在我国的水蜈蚣属中,有“三最”,一是分布最广,二是记载最早,二是应用最早。

《中国植物志》说,全世界短叶水蜈蚣属中约有40余种,我国有6种和少数变种,多分布于华南、西南各省,只有短叶水蜈蚣一种广布于全国。短叶水蜈蚣产于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以至广东、海南岛、广西。生长于山坡荒地、路旁草丛中、田边草地、溪边、海边沙滩上,海拔在600米以下。也分布于非洲西部热带地区、马尔加什、喜马拉雅山区,印度、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及其琉球群岛和澳洲、美洲。短叶水蜈蚣相较于同属其它种,适应性更强,地理覆盖范围更广,是我国水蜈蚣属中分布最广的物种。

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收载“水蜈蚣”:“水蜈蚣生沙洲,处处有之。横根赭色多须,微似蜈蚣形。发青苗如茅芽,高三四寸,抽茎结青球如指顶大,茎上复生细叶三四片。俚医以为杀虫、败毒之药。”目前,基本公认此处的“水蜈蚣”就是分布最广的短叶水蜈蚣。因未发现有同属其它种的更早的记载,因此短叶水蜈蚣是最早被记载的同属植物。

《中华本草》中的中草药水蜈蚣,其原植物为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又名:短叶水蜈蚣。并说,球子草、疟疾草、三荚草、金牛草等异名出自《岭南采药录》。《岭南采药录》出版于1932年,但我在2009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1932年影印本的目录中没有找到水蜈蚣及上述名称(嫌麻烦,没有在具体条目中去找)。

不过我在1959年出版的《广西药用植物图志初稿》第1辑中找到了短叶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的记载,药名为“水蜈蚣”,说它味辛、气厚、性温散、无毒。除風熟,利窍、止血、止咳,治跌打蛇伤,痢疾。

而同属的单穗水蜈蚣Kylinga nemoralis(异名Kyllinga monocephala)、三头水蜈蚣Kyllinga bulbosa(异名Kyllinga triceps)则最早收载于1969年出版的《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正名分别是一箭球、护心草),比短叶水蜈蚣晚了10年。

本植物最早的名字是“水蜈蚣”,中药一直叫“水蜈蚣”,老百姓约定俗成叫它“水蜈蚣”,可植物学家非给它加上个“短叶”,让人们以为是另一种植物,这不是多此一举吗?难道就因为它的种加词意思是“短叶植物”?这也太教条了。

那把“水蜈蚣”这个中文名字给谁呢,查植物智,原来给了Kyllinga polyphylla。Kyllinga polyphylla分布于中国的台湾和香港,2010年发现海南的文昌、琼海也有分布。海南的这一发现刊登在《热带作物学报》2012年第4期,文中Kyllinga polyphylla 的中文为“多叶水蜈蚣”。种加词polyphylla就是“多叶”的意思,这么叫才公正,不“双标”。可最终“水蜈蚣”这个名号还是给了Kyllinga polyphylla。

“水蜈蚣”这个属“代表”的名号,不给“三最”的Kyllinga brevifolia,偏给寂寂无闻的Kyllinga polyphylla,这也太不公平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