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网信天津 2025-04-21 11:30:16

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驱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河北实体经济基础支撑稳定、体系完备,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良好基础和广阔空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河北应立足自身优势,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将人工智能融入实体经济各环节,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坚持夯实基础,筑牢数字底座

建设高速、泛在、智能的网络基础设施,是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河北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已实现各设区市、雄安新区县域及以上地区5G轻量化(RedCap)连续覆盖,夯实人、机、物互联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要大力推进智能计算中心建设,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供充足的算力资源和存储空间,以满足人工智能算法训练和技术迭代需求。依托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优势,积极承接京津两地算力需求和产业融合项目,全力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算力产业创新生态。加快算力调度平台建设,推动算力资源灵活调配和高效利用。构建统一的数据资源平台,打破各产业数据壁垒,促进数据共享和开放,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同时,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保驾护航。

坚持质量导向,聚焦重点领域

人工智能是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的有力引擎。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必须坚持质量导向,聚焦河北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普及。要依托制造业的规模和技术创新优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类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努力打造一批技术先进、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质量标准为牵引、“共享智造”为突破、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推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智能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智能化装备在传统工业领域上的深度应用,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的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选择代表性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建立“人工智能+”模范标杆企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广领域的应用发展。比如,在农业领域,推广智能灌溉、智能施肥、智能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服务业领域,加快发展智慧物流、智慧金融、智慧医疗等新业态。

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内生动力

科学技术创新是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强大动力,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优化技术投入结构,推动资金精准流向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领域,才能有效激发两者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要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设立人工智能专项科研基金,鼓励并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携手合作攻克技术难关,共同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技术和特色融合产品。建设科技研发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提供创新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支撑。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各企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协作创新,搭建更多技术交易平台,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坚持协同发展,培育产业集群

河北要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顺应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的趋势,深化与京津两地人工智能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不断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建立京津冀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构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吸引人工智能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强大产业集群效应。围绕重点产业集群,部署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为人工智能产业在河北落地提供良好产业生态。

坚持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国内外合作,加强与国内外人工智能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交流,推动人工智能实质性项目落地,助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效拓展河北人工智能企业国际市场空间。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企业与先进技术的接轨,探索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园区,不断提高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吸引更多国内外人工智能企业来河北投资兴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促进河北人工智能产业国际化发展。

来源:河北日报

审核:郦陈雪

编发:马 凯

素材整理:吕昕洺、施娇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