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英烈:晚明重臣张同圭(张煌言)的人生结局

凤凤文化 2025-03-11 01:42:54

放歌 张煌言

吁嗟乎!

沧海扬尘兮日月盲,神州陆沉兮陵谷崩!

吁嗟乎!沧海扬尘兮日月盲,神州陆沉兮陵谷崩。

藐孤军之屹立兮,呼癸呼庚。

余悯此孑遗兮,遂息机而寝兵。

方壶圆峤兮,聊驾税以薶名。

神龙鱼腹兮,罹此豫且之罾。

余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

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维彼文山兮,亦羁絏于燕京,

黄冠故乡兮,非余心之所馨。

欲慷慨而自裁兮,既束缚而严更,

学谢公以绝粒兮,奈群喙之相并。

等鸿毛于一掷兮,何难谈笑而委形,

忆唐臣之啮齿兮,视鼎镬其犹冰。

念先人之践土兮,愧忠孝之无成。

翳嗣子于牢笼兮,痛宗祀之云倾。

已矣夫!荀琼谢玉兮,亦有时而凋零。

余之浩气兮,化为风霆;

余之精魂兮,变为日星。

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

夫何分孰为国祚兮,孰为家声。

歌以言志兮,肯浮慕兮箕子之贞?

若以拟乎正气兮,或无愧乎先生。庚辰眉批:《石头记》总于没要紧处闲三二笔,写正文筋骨。看官当用巨眼,不为被瞒过方好。护官符云: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这里不但贾府的历史原型是真实存在的,其他四大家族也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与历史方面有关的人物如严老爷、王老爷、张同圭、聋哑僧人、周太监、东平郡王、南安郡王、沈世兄、仇都尉、杨都尉、冯唐、冯紫英、卫若兰、秦可卿葬礼上的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

那些严老爷、王老爷、张同圭、聋哑僧人、周太监、东平郡王、义忠千王老千岁、沈世兄、仇都尉、杨都尉、冯紫英、卫若兰的历史原型都是明末清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重要人物,每一个都有一段波澜壮阔可以彪炳史书的历史。但是在时过境迁的历史文献里,在满纸荒唐言的文本中寻找到这些人物的历史原型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他们之间不但要有朝代联系、气脉联系,年代联系,地域联系,政治联系,经济联系,而且要有字词联系,诗词联系,典故联系和个性联系。

明清易鼎之际,生死抉择是江南士人不得不面临的宿命问题,身逢绝境,山河板荡的情境之中的大明王朝忠臣都做出了大义凛然的选择,前文解密了贾雨村的历史原型就是晚明文人吴梅村,和他一起身历两朝的张同圭的历史原型就是南明重臣张煌言,道理很简单,张煌言的父亲的名字里就有圭字。

张煌言(1620年—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将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张煌言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父亲张圭章曾任山西盐运司判官,官至刑部员外郎。他自幼胸怀大志,喜爱讨论兵法,16岁参加县试时,骑射三箭皆中靶,令在场者惊叹。1642年,张煌言考中举人,因其文武兼备,受到周围人的敬重。

张煌言在崇祯帝殉国之后,毅然投笔从戎,拥立鲁王朱以海于绍兴监国,其后,更是奔走、辗转在东南沿海的闽浙苏沪等地坚持着抗清活动。公元1645年,清军南下,连破扬州、南京等地,张煌言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倡议勤王,集师举义,并奉表到天台请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此后,他随鲁王逃至浙闽沿海,入据舟山。

张煌言在抗清过程中屡立战功。1655年,他与张名振合兵三入长江,虽因兵力单弱无功而返,但展现了其军事才能。1658年,永历帝封张煌言为兵部左侍郎,他与郑成功联军进军浙江,攻克多地,但在羊山遇台风,损失惨重,被迫撤回厦门。1664年,张煌言见复明无望,在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海岛。清康熙三年(1664)七月,张煌言于南田悬岙岛被清兵捕获,在押解至杭州处决的一路上,创制出了五十多首诗歌,较为详细地记录了自己慢慢走向死亡时的复杂心态。围观张煌言赴死场景的观看者,以及后世众多仰慕其品性的士人,前后相继地用各种体裁的文字悼念着张煌言。死者本人有意识的死亡书写与观者层出不穷的追怀文字,合力形塑、固化了张煌言的殉节忠义士人形象。

张煌言死后,被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1776年,清乾隆帝追谥张煌言为“忠烈”,并将其牌位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张煌言的诗作存世500余篇,多反映战斗生活,充满激昂壮志,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他的代表作有《书怀》《饮酒》等。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0 阅读:10

凤凤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