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名师工作室】春研绽芳华深耕正当时

时代安徽 2025-04-24 11:11:44

运营总监:鲍安常LJ007

2025年4月24日整理

开学以来,李玲名师工作室以赛促教,深耕课堂。在区公开课、苏式课堂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中,以数学教学之道破解课堂密码。通过创新教学设计激活学生思维,让三尺讲台成为师生共赴的智慧盛宴。

集智备课 精研细节

工作室成立专项磨课组,针对参赛课程开展立体化研讨:

教学目标精准定位。

教学环节梯度设计。

活动任务分层突破。

依托新课标理念,立足大单元教学视角,从学情分析到时间分配,从重难点突破到预设生成性问题,通过一课多研模式为戴老师展示课保驾护航。

戴叶老师的课堂,立足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生活情境为依托,以活动探究为主线,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设计精巧、层次分明,展示了一节玩中学的魔法课堂,更展现了戴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

个人赛后总结

戴叶:

本次执教二年级《角的认识》,我尝试立足学情设计活动化课堂,但仍有改进空间。

成功之处:以“小鳄鱼吃水果”为主线,通过摸角、搭角、比角等操作活动调动低年级学生兴趣,结合动画演示突破“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的难点,练习环节生活化设计(如“教室寻角”)较好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结。

不足与改进:一是低估低段学生抽象思维水平,在“角的动态形成”环节引导过细,可放手让学生用活动角自主探究;二是课堂语言需更儿童化,指令应更简洁。未来将更注重低年段课堂的生成性,在“玩数学”中深化概念理解。

“靶向初磨”

李玲名师工作室成员在马老师第一次磨课之后,聚在一起深度解析教材,为马老师定制个性化教学设计,一对一“把脉”,优化课堂逻辑与活动设计,并且进行典型课例片段模拟,定位教学盲区。

赛前准备

赛前,马老师全真模拟赛课现场,工作室从教姿教态、语言节奏、板书设计、技术融合等,并且集思广益对生成性问题进行预设,做出应对策略指导。

马锦娟老师执教的《按不同标准逐层分类》。课堂贴近生活:以“纽扣画”情境导入,契合二年级认知,直观易懂。活动丰富:通过分类游戏、小组合作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实践性强。逻辑递进:从单一标准到多级分类层层深入,结构清晰,思维训练扎实。

马锦娟:

参与这次公开课评比,于我而言,是一次教学能力的展示,也是一次自我突破与成长!在准备、授课以及课后反思的全过程中,我收获颇丰,对教学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

这段时间的精心准备,让我深刻认识到,一堂评优课的背后,是无数次的打磨与沉淀,更是团队的智慧与指引。只有持续总结经验,反思教学行为,扎实锻炼基本功,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这次公开课的评比,让我收获满满,提升了教学能力,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将以此次经历为新的起点,把在评比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为打造更优质的数学课堂而努力。相信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未来的教学之路会走得更远、更稳。

向美而行 蓄力成长

本次教研不仅是教学技艺的切磋,更是教育智慧的共生,当戴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遇见马老师的《按不同标准逐层分类》,我们看见了:

个性化诊断:为每个环节制定化方案。

全景式模拟:从教姿、学情到技术融合的全要素打磨。

预见性教研:预设10+课堂生成问题及应对策略

N次专题研讨的思路碰撞。

多名骨干教师的智慧共享。

教研力量的深度融合。。

一次磨课,一次成长。本次教研活动不仅为两位老师提供了宝贵的改进方向,也让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在交流中收获启发。教育之路,道阻且长,但有了团队的智慧与力量,我们定能走得更稳、更远。

组稿:张子悦

美编:张子悦

终审:李 玲

运营总监:鲍安常LJ008

#阜南鲍安常#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