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男桑2011年说的那句‘想开中国工程师造的车’,搁现在看,真就只是句客套话?还是说,丰田憋了个大的?”
话说回来,丰田这牌子,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也六十年了。
从最早的皇冠轿车,到现在的bZ系列电动车,这路子,走得那叫一个跌宕起伏。
要说丰田在中国搞事情,那还得从头说起。
时间倒回到2005年,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成立,这可是丰田在中国扩大生产规模的关键一步。
你想啊,光有想法没地儿造车,那不扯淡吗?
虽然那时候主要生产的还是燃油车,但你想想,这厂子一立,人员、技术、供应链,啥都有了,后面搞新能源,这不就有了基础了吗?
后来,2015年,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改了个名,职能也跟着调整了。
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丰田想把在中国的话语权抓得更紧。
战略规划、决策能力都得加强,为啥?
因为中国市场这块蛋糕,谁都想咬一口啊。
有了地基,还得有点真本事才行。
2017年,丰田就跟清华大学搞了个联合研究机构。
你品,你细品,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清华大学啥地方?
那是中国顶尖的学府啊!
丰田跟清华合作,那就是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搞点技术创新,培养点人才。
这背后啊,是对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信心。
光靠自己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合作才能共赢嘛。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丰田拿出了看家的氢能源技术,像MIRAI氢燃料电池车。
虽然氢能源这玩意儿,在中国普及还有点难度,成本高、基础设施跟不上,但至少证明了丰田在新能源领域不是一条道走到黑,它在多元探索。
说到合作,就不得不提2020年丰田和比亚迪成立的合资公司“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
这俩巨头,一个有技术,一个懂市场,强强联合,那还不得把中国电动车市场搅个天翻地覆?
这么说吧,丰田算是彻底跟中国本土企业绑在一条船上了,加速在华电动化进程,那是势在必行。
2025年上海国际汽车展,新上任的丰田中国总经理李晖,喊出了“立全球,更中国”的口号。
这口号喊得,那叫一个掷地有声!
“继承与进化”?
这几个字,说白了,就是告诉大家,丰田不会丢掉老本行,安全、可靠的品牌DNA,但同时也会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全方位的本土化改造。
ONE R&D研发体系的构建,更是直接把决策权从日本总部转移到了中国本土。
以前,日本总部说啥就是啥,现在,中国工程师说了算!
这背后,是丰田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也是对中国工程师能力的充分信任。
RCE(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的推行,更是让中国工程师走到了台前。
以前都是幕后英雄,现在终于可以自己说了算,这感觉,倍儿爽!
你看,bZ5车型率先搭载鸿蒙智能座舱,这不就是中国工程师的主意吗?
更加贴近中国年轻消费者的需求,这才是真正的本土化。
上海车展上,丰田展示了一大堆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的全新电动车型。
特别是全球首发的铂智7,这可是广汽集团、广汽丰田和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联手打造的,还首次搭载了鸿蒙座舱。
这说明啥?
说明丰田在中国市场,是真的动真格的了!
丰田也没忘了搞点概念车啥的。
2019年上海车展,丰田e-Palette概念车亮相,这玩意儿可不仅仅是一辆车,它代表了丰田对未来出行方式的思考。
丰田想做的,可不仅仅是卖车,而是成为一家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
李晖还提出了bZ系列“3.0愿景”, 要从全球技术适配中国,到中国智慧引领全球。
这目标,够远大,够 ambitious!
丰田的战略,已经从全球技术适配中国,迈向由中国智慧引领全球。
这话说出来,掷地有声!
回顾丰田在中国走过的路,你会发现,这真是一部不断适应、不断变革的历史。
从最初的试水,到后来的深度合作,再到现在的本土化转型,丰田在中国市场,可谓是下了血本。
丰田的未来,真的就一片光明吗?
其实也未必。
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各路豪强都在发力,丰田要想保持优势,还得加把劲才行。
怎么样更好地利用中国本土的创新资源?
怎么样平衡全球战略和本土化需求?
这些都是丰田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丰田章男当初那句略带“客套”的“中国梦”,在2025年,至少实现了个开头。
至于丰田能否在中国市场真正站稳脚跟,甚至反哺全球,那就只能拭目以待了。
话说回来,丰田在中国这盘棋,下得够大,也够深。 至于结局如何,时间会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