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现举着相机蹲守玉渊潭的照片刷爆热搜时,评论讴炸开了两极化的争论!

“明星作秀”“破坏生态”的质疑与“这才是真治愈”的赞叹激烈碰撞。这场始于明星效应的“打鸟”热潮,撕开了当代青年精神世界的隐秘褶皱。

事件发酵于2025年4月3日,某摄影爱好者在北京玉渊潭公园偶遇李现手持600mm定焦镜头拍摄夜鹭。照片中,这位顶流演员蜷缩芦苇丛中。

迷彩服沾满泥浆,与荧幕形象形成强烈反差。随着李现打鸟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首,生态环境部官微当晚点赞转发,称其“用镜头守护生物多样性”,彻底点燃舆论场。

争议漩涡中的李现并非突发奇想。追溯其成长轨迹,这个湖北荆州长大的85后,童年常在长江岸边观察白鳍豚。2019年参演《河神》期间。

为塑造环保组织成员角色,他系统学习过鸟类环志技术。这次被拍到的设备,正是其连续三年资助武汉观鸟协会的公益回报,该组织特批的科研级摄影装备。

网友的撕裂式讨论形成三大阵营:环保派晒出李现连续五年匿名捐赠湿地保护基金的凭证;娱乐派翻出其工作室发布的《鸟类摄影行为守则》

指责“摆拍痕迹明显”;中立派则聚焦设备价格,那台价值28万元的超远摄镜头引发“平民玩家能否复制”的热议。值得玩味的是。

同期王俊凯在崇明岛拍摄震旦鸦雀的行为,却因团队清场拍摄遭到环保人士抵制,两相对照更显舆论评判标准的飘忽。

4月7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联合佳能、尼康等厂商,推出“青年观鸟者扶持计划”,为认证会员提供设备租赁补贴。李现工作室则宣布将摄影作品制成NFT。

收益全部用于青海湖斑头雁保护。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事件后全国鸟类观测点访问量激增237%,但同期不文明拍摄投诉量也上升了68%。

这场风波催化出新型社交模式,豆瓣“城市鸟人”小组两周暴增12万成员,闲鱼上二手长焦镜头交易量环比增长415%。北京动物园为此增设“文明拍鸟监督岗”。

上海辰山植物园则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举着手机拍鸟年轻人,与扛三脚架大爷们形成鲜明代际对照。

当快门声取代游戏音效,取景器置换手机屏幕,年轻人究竟在追逐什么?那些潜伏在城市缝隙中的羽翼,是否真能托起无处安放的灵魂?

这场看似风花雪月的“打鸟”热潮里,躁动的心跳与寂静的等待,正在谱写属于Z世代的自然辩证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