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没有预期才会超预期!科技负反馈的期间走出了深海科技,其实原本没这么强,但凡主线给点力,就不会有资金参与这种题材,所以这几天也没有往这方面去写,后续能否走出如低空那种强势,说实话很难说,但是题材的思考还是值得的,所以查阅一些资料,跟大家分享分享个人心得!
一、核心驱动
1、国家战略重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与商业航天及低空经济并列,明确提出推动其“安全健康发展”。这一政策升级标志着深海科技从科研探索向产业化应用的战略转型。
2、地方积极响应:上海海洋局计划出台多项规划与实施意见,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深圳市海洋发展局与华为、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二、深海科技的三大核心赛道深海科技的三大核心赛道(装备制造、资源开发、海洋新基建),其中深海资源开发最具长期战略前景,而智能装备制造则是当前产业化进程最快的领域!
1、深海资源开发:战略资源价值
能源转型刚需
:可燃冰储量远超传统化石能源,我国南海北部储量达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其清洁属性(燃烧产物仅为水和二氧化碳)契合 “双碳” 目标。矿产资源稀缺性
:深海多金属结核含镍、钴、锰等关键金属,储量超陆地千倍,是新能源(如电池、储能)产业链的核心原料。世界银行预测,到 2050 年,钴、镍需求将增长超 500%。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加速
我国已掌握可燃冰热激发、减压法开采技术,完成两轮海域试采;多金属结核开采效率提升 300%,采矿装备进入试点阶段。政策规划显示,2025 年后将推进商业化试采,2030 年规模化开发,南海油气、太平洋矿产开发将缓解我国资源进口依赖。经济与战略双重价值
深海油气开发成本虽高,但储量大、产量稳定,单位成本可控,亚洲首艘圆筒型 FPSO “海葵一号” 实现油气 - 伴生气 - 清洁发电一体化,推动绿色转型。资源开发直接关系国家能源安全与经济自主,被纳入 “溟渊计划” 等国家级战略项目。2、智能装备制造国产化替代先锋
我国已实现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如 “奋斗者” 号)、万米钻探船(“梦想号”)等核心装备自主化,国产化率超 95%,成本较进口下降 60%。装备制造覆盖勘探、开采、监测全链条,如中集集团的深水钻井平台、天和防务的无人潜航器(UUV)等已实现商业化。AI 与智能化驱动
AI 算法提升深海数据处理效率,仿生机器人、AUV 替代传统作业,通信定位精度提升 50% 以上,推动作业效率革命。装备需求受政策刺激显著,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深海科技,预计未来 3 年中海油深海资本开支将翻倍至 800 亿元。3、海洋新基建海底数据中心(IDC)
海水冷却技术使能耗降低 90%,海南陵水项目算力规划超 2000PFlops,散热成本仅为陆地 10%,符合 “东数西算” 与低碳化趋势。中天科技、海兰信等企业已布局高端海缆与智算舱,中标国家海底观测网项目(金额超 20 亿元)。漂浮式风电与海洋能
明阳智能 “明阳天成号” 漂浮式风电平台、“南鲲号” 波浪能平台示范成功,规模化开发后成本有望下降至平价上网(预计 2049 年)。海洋能(潮流能、波浪能)装机规模全球领先,政策推动浙江舟山百兆瓦级潮流能工程,带动全产业链发展。4、综合对比维度深海资源开发智能装备制造海洋新基建战略价值★★★★★(能源安全、资源自主)★★★★(技术自主)★★★(绿色经济)商业化进度2025 年后试点,2030 年规模化已实现部分商业化初期示范阶段市场空间万亿级(可燃冰 + 矿产)千亿级(装备制造)千亿级(IDC + 风电)技术壁垒高(开采安全、环境控制)高(材料、智能控制)中(需技术整合)政策支持国家战略核心重点扶持领域区域试点 + 政策引导十万亿级市场:深海科技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领域,正从科研探索向产业化加速迈进,其市场空间巨大,据东吴证券研报显示,深海科技为十万亿元量级市场,未来有望成为经济新增长极。
占海洋经济比重: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深海科技占比超25%,预计2025年深海科技将撬动3.25万亿市场空间,成为13万亿海洋经济总盘中最具爆发力的增长极。
2025年:深海科技市场规模预计达3.25万亿元,占海洋经济总量的25%,年复合增长率超20%。
2030年:深海科技行业在技术革新、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下,有望呈现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领域市场空间核心驱动典型案例深海资源开发5 万亿级(2030 年)能源转型、战略资源稀缺性南海可燃冰试采、太平洋多金属结核智能装备制造8000 亿元(2025-2030)国产化替代、AI 技术融合“梦想号” 钻探船、仿生机器人海洋新基建5000 亿元 +低碳化、数字化需求海南海底 IDC、漂浮式风电平台四、受益公司
1. 可燃冰开发
中国海油
核心优势:占据国内 80% 可燃冰探矿权,主导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单井日产 5 万立方米),资源储量超万亿级。
全产业链布局:覆盖勘探、开采(“蓝鲸 1 号” 平台)、储运及能源转化,是可燃冰商业化的绝对主力。
中海油服
技术壁垒:全球油田服务龙头,提供可燃冰勘探、钻井、测井一体化解决方案,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国际领先。
订单增长:2023 年海外市场承揽额 141.76 亿元,受益于中海油 “七年行动计划” 资本开支高增。
2. 技术突破型企业
潜能恒信
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可燃冰储量评估系统”,定位精度超欧美竞品,被三大油企采购。
业务延伸:布局地震数据处理与勘探开发一体化,深度绑定可燃冰资源开发。
石化机械
成本优势:压裂设备技术全球领先,储层改造技术将可燃冰开采成本降至 1.5 元 / 立方米(接近商业化门槛 1.2 元)。
订单爆发:2024 年深海采矿装备订单暴增 280%,手握 140 亿元深海订单。
二、装备制造领域:高端装备与特种材料
1. 深海装备制造商
中集集团
全球领先:建造 “蓝鲸 1 号 / 2 号” 超深水钻井平台,最大作业水深 3658 米,技术参数国际一流。
新能源拓展:布局海上风电、漂浮式光伏(如 “集林一号” 平台),推动能源装备多元化。
海油工程
EPCI 总包能力:国内唯一大型海洋油气工程总承包商,LNG 工程营收占比从 2019 年 8% 提升至 2023 年 36%。
海外突破:中东市场份额提升,2023 年海外承揽额创历史新高。
2. 特种装备与材料
杰瑞股份
压裂设备龙头:全球少数能自主生产高压柱塞泵的厂商,设备适配深海高压环境,技术迭代能力强。
客户壁垒:服务全球主要油公司,客户转换成本高。
富瑞特装
LNG 储运技术:依托低温储运经验,研发可燃冰运输装备,覆盖车船用供气系统全产业链。
海外市场:产品打入巴西、澳洲等资源国,受益于本土化开发需求。
三、海洋新基建领域:海底数据中心与清洁能源
1. 海底数据中心(IDC)
海兰信
技术突破:完成 365 米深常压潜水系统及海底数据中心验证,注册全套专利,具备商业化能力。
项目落地:海南陵水海底 IDC 规划算力超 2000PFlops,散热成本仅为陆地 10%。
2. 清洁能源设施
东方电气
装备协同:布局海上风电、氢能装备,与深海能源开发形成协同效应。
政策红利:双碳目标下,海洋能开发需求激增。
尽管短期来看,智能装备制造受益于政策催化和技术突破,增长更快;海洋新基建(如海底数据中心)代表未来绿色科技方向,但深海资源开发因其不可替代性(能源与战略资源)、政策优先级(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及万亿级市场空间,仍是深海科技最具前景的核心赛道。长期来看,资源开发与装备制造、新基建的协同发展,将构建完整的 “深海经济生态”,推动我国从 “海洋大国” 迈向 “海洋强国”。
特别注意:本文章所载的材料和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本、图片、数据、观点、建议、预测等,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也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本文章所述观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也不构成对特定投资产品的推荐或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