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劝告:60岁以上的老人,宁愿看电视,也不要做这3个伤肾行为!

启清阅览养护 2025-05-01 09:18:4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根据《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国老年医学杂志》以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3版)》等权威医学文献整理撰写。

人到花甲之后,身体各项机能逐步走下坡路,其中最容易被忽视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器官之一就是肾脏。很多老年人并没有明显的肾病症状,却在体检中发现肾功能异常。

而背后的一些日常行为,往往才是罪魁祸首。有些伤肾行为的危害远远超过久坐看电视,医生对此直言:60岁以上的人,宁愿安静坐着看电视,也别做这三件事。

一、长期服用非处方止痛药,肾小管一天天坏死

不少老人习惯性地服用止痛药来缓解关节疼、牙疼或头痛,例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这类药物属于非甾体抗炎药。

这类药物的共通机制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前列腺素正是维持肾小球灌注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

研究表明,连续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超过两周,肾小球滤过率平均下降达12%,某些基础肾功能不佳的老人甚至可能进入急性肾衰状态。

临床上,药物性肾损伤已经成为老年慢性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尤其是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老人,更容易因为这些止痛药造成肾小管间质性损伤。有时候并不需要长期服用,只要在脱水、感染等应激状态下使用一次,都可能诱发急性肾损伤。

建议:60岁以上的老人若需长期管理疼痛,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或者考虑局部镇痛方式如贴敷疗法、电刺激等替代系统性用药。

二、频繁憋尿的人,正在一点点堵死自己的肾

憋尿看似小事,却是老年人肾功能损伤的“隐形杀手”。随着年龄增长,膀胱弹性变差、逼尿肌反应迟钝,一旦形成习惯性憋尿,容易引发膀胱残余尿增加,尿液反流至输尿管,甚至逆行进入肾盂,引起肾盂肾炎。

不少老年人白天活动少,夜间起夜频繁,为了睡得沉一些,有意减少饮水量或强行憋尿,结果适得其反。慢性尿潴留和反复泌尿感染,会逐渐破坏肾单位,诱发慢性肾功能不全。尤其是合并前列腺增生的男性,更易因尿流不畅造成尿液滞留,加重肾脏负担。

医学影像资料显示,长期憋尿者肾盂扩张、肾实质变薄的几率比普通老人高出1.7倍。这类人群即便没有明显不适,也常常在体检中发现肌酐升高、尿蛋白异常。

建议:无论白天或夜间,老人都应保持规律排尿习惯。家中如厕应尽量方便,夜间可备夜壶,避免因行动不便而强行憋尿。

三、盲目高蛋白饮食,肾脏负担不堪重负

近年来流行的高蛋白饮食风潮也蔓延到了老年人群中,不少老人为了“补身体”,每日摄入大量肉类、蛋白粉、豆制品,认为越多越好。但过量蛋白质摄入会显著增加肾小球滤过负担,尤其对本身已有肾功能减退的老人来说,后果更严重。

数据对比显示,每日蛋白摄入量超过1.5克每千克体重的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比普通人快近60%。蛋白质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含氮废物,如尿素氮、肌酐,这些都需要通过肾脏排出。过度摄入不仅导致代谢废物堆积,还可能引发肾小球高滤过状态,最终加速肾小球硬化。

更严重的是,一些老年人在摄入高蛋白的同时饮水不足,使得这些代谢产物在肾脏内浓缩沉积,形成肾结晶、诱发结石,甚至阻塞肾小管,形成肾单位损伤。

建议:60岁以上老人每日蛋白摄入应控制在0.8~1克每千克体重,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脱脂奶。肾功能异常者应根据肾病分级由营养师定制低蛋白饮食方案。

肾脏受损初期,往往“哑口无声”

与心脏病的胸痛、脑卒中的偏瘫不同,肾病早期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症状。很多人直到出现浮肿、尿量减少、血压升高等表现,才发现已经是中晚期。轻微的尿蛋白、轻度肌酐升高、早期贫血等信号,常被忽略。

更值得关注的是,慢性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肾功能每下降10%,心梗风险就上升15%以上。部分肾病还可能增加肾癌、膀胱癌等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生率。肾功能不全还会诱发骨质疏松、电解质紊乱、贫血、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定期检测尿常规、肌酐、尿素氮、电解质水平,是老人预防肾病恶化的重要手段。

结语:你以为的“正常”,可能正是肾脏在默默承担的苦果

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每天坚持走路、饮食清淡,却因关节疼长期自购止痛药,五年后发展到尿毒症阶段。医生问他有没有肾病家族史,他摇头,说自己一直身体好。很多时候,肾脏疾病不是命运,而是生活选择的积累。

你每天的饮食是否过量蛋白?是否经常憋尿?是否轻信广告买药止痛?这些看似无害的行为,是否正在慢慢销蚀你的肾功能?

你愿意宁愿坐着看会电视,也不愿做的那三件事,你都避免了吗?欢迎留言,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生活习惯在悄悄伤肾。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