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我军在东北的扩大,许多人第一反应是罗荣桓元帅当年编练二线兵团,诚然,四野百万大军,罗帅功莫大焉。
但在进军东北之初,还有一位扩军高手,以一个军分区司令的身份,扩出数万大军,实力遍及1、2、3、4、6、7、8等好几个纵队,此人亦堪称一位奇人。
一、曾克林形象受影响怪谁?
不用卖关子,他就是冀热辽军区第16分区司令员曾克林。
曾克林原在晋察冀军区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
1945年8月挺进东北前夕,晋察冀拥有冀晋、冀中、冀察、冀热辽四大军区(属于二级军区),四大军区各有若干分区,共计19个军分区(属于三级军区)。
冀热辽下辖14、15、16、17、18、19共6个军分区。
曾克林为16分区司令员,下辖12、18两个主力团(由小团升级为大团),还有新编成的第1、47、52、61团(均系游击队刚刚升级成主力的小团),以及朝鲜义勇队。
1945年8月25日,曾克林率12、18两个主力团,及分区直属队、朝鲜义勇队共4000余人挺进东北。大家记住这个数字,好和后来扩军总数字作一对比。
曾克林一路部队进入东北,攻下山海关,率先进入沈阳,与苏军接触。后来回延安报告情况,著名的“遍地是军火”的言辞,就是据此而出。
这个略微有些夸大其词的报告,经过中央转发,确实误导了不少人,山东八路军有些主力部队确实带的武器少了。以至于101和山东一些将领对曾克林有一些看法,曾克林回忆录中提及,这成了后来被不正确批评的一个所谓“罪状”。
鉴于此事是曾克林军事生涯以及挺进东北一个比较重要的事件,我们也做一论说。
事情的关键不在于曾克林有没有充分调研,有没有夸大其辞。作为一个三级军区司令员,他看问题的角度以及提出建议的严谨度,中央应当有明确的认知和定位,不能根据这样一位位卑言轻的将领的一面之词,就迫切地、带着过分乐观、叠加到中央大战略上,不分轻重地向各大军区传达。
毕竟不是所有军区领导人和基层将领,都有黄克诚那样的定力和军事敏锐性。
我们看看这封电报:
各中央局:
我冀东军区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奉命率一千五百人(指进驻沈阳的人数)于日寇投降后向东北前进,曾配合红军(指苏联红军)打下山海关、兴城、绥中、锦州、北镇等城市。八月十二日(作者注:应为九月五日)进入沈阳城,并被红军委为沈阳卫戍司令。昨随红军代表飞抵延安,据曾报称东北情况下:
(一)曾克林部队已发展到两万余人,全为新式武器,从山海关到沈阳各城均驻有曾部,曾率四个连到沈阳,一星期即发展成四千人,并改编保安队万余人。
(二)原在东北做苦工我八路军之俘虏的一、二万人,已组织八路军游击队若干股,并进入长春。
(三)国民党从监狱释放甚多,甚为活跃,到处成立国民党部。
(四)在沈阳及各地,堆积之各种轻重武器及资材甚多,无人看管,随便可以拿到,曾克林已看守沈阳各重要工厂及仓库,据说有枪支十万支,大炮数千门及弹药、布匹粮食无数,武器资材落在民间者甚多。
(五)扩兵极容易,每一号召即有数千人,并有大批伪组织武装均待改编。
(六)红军只驻大城市及要道,各中小城市及城乡无人管理,秩序混乱,伪组织等待交代或畏罪潜逃,土匪兴起,并占领若干小城市。
中央
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五日
第4条讲武器情况,竟用“据说”一词。显非正常中央电文所该持之态度。
哪怕是八十年之后的现代人观看,也难免被报告误导,把东北想象成去了就能大大发展的军事真空。
所以说,夸大其辞的情形有,但比曾克林头脑更发热的大有人在。
二、扩兵狂魔
曾克林16分区部队进入辽宁后,迅速开展了扩兵工作。
据曾克林回忆,那真是一场梦幻般的大扩军。
大批的学生、矿工以及流落在各地的伪军士兵,纷纷加入八路军。
曾克林与16分区政委唐凯,把原因归结为三条:
1.东北人民饱受亡国之痛,八路军一来马上加入,保卫胜利果实。
2.东北是重工业基地,有大批产业工人,受压迫严重,觉悟也较深。
3.不少被日军俘虏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以及关内老革命根据被抓来的群众,在东北做苦工,这些人可以就地转变为主力部队。
当然,还有一条原因曾唐二位没有拿到表面说,就是日军撤走后留下的几十万伪杂武装,树倒猢狲散,他们无处着落。
这也是后来101批评曾克林“招降纳判”的所谓证据之一。
不过主流是好的,东北人民摆脱亡国奴身份,加入八路军是扬眉吐气的自然之举。
据曾克林回忆,12团在沈阳招兵,群众积极性非常高,报名的人排起长龙。一位排长上了个厕所,回来就已经招满了一个排的士兵。
大家说这真是个笑谈。我们且先不论这种快速扩充有什么利弊,先看看曾克林部的扩充规模到底有多大。
曾克林原带来2个主力团。12团扩充为12、61、62共3个团,18团扩充为64、65、66、67、68、69等6个团。
共9团,编为21、22、30旅。是为16分区部队最早的主力旅。两个旅共2.8万人。
其余扩编情况如下:
沈阳铁西区成立的沈阳警备旅,兵力来自于4个工人大队,和伪满军,兵力5000余人。
辽中组建一个团,1500余人。
鞍山警备旅,由晋察冀派去东北做地下工作的一支小队伍扩充起来,2000余人。
辽阳组建一个团,由12团一个连扩充起来,兵力2000余人。
营口组建一个团,由分区作战科长李成华带去的一个连扩充起来,兵力1900余人。
法库组建一个团,1500人。
安东组建一个团,1200人。
彰武、法库一带组建一个团,1800余人。
辽阳铧子沟组建4个团,6000余人。
建昌组建一个独立团。
四平、昌图、康平一带,组建一个团。
本溪组建一个坦克团,有坦克20余辆。
清原、梅河口一带扩军4个团,组建成16分区24旅,14100人。
后续部队在四平组建一个团。
齐齐哈尔一个团。
在辽阳,以48团和辽阳铧子沟两个团为基础,合编为23旅,1.4万余人。
在抚顺,以12团余部和3个团的矿工部队,合编为25旅,5000人。
在沈阳,3个工人大队和我军部分被俘人员,组成沈阳保安旅。
朝鲜义勇队扩编为李红光支队。
利用收集的日伪炮兵装备,组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个炮兵旅(本溪),3000余人,有野炮、榴炮72门。
在锦州组建炮兵混成旅,辖2个炮团和1个步兵团,4500人,山、野炮共24门。
总计,16分区扩充出的部队有9个旅、7个独立团,共7万多人。
冀热辽部队在东北扩充的部队总计11万人,12个旅2个支队和十几个独立团,16分区占比近四分之三,只从数量上讲,曾克林的贡献非常非常大。
三、质量到底如何
16分区部队的绝对数量,比山东八路军的6万多人、新四军3师的3.5万多人,都多出来许多。
但部队战斗力却稀松得多。
山东八路军和新四军3师,在抗战后期都已经开始正规化建设。罗荣桓带来的几个主力师,都是久经战阵的正规主力部队。每个师的规模和架子,都大约对等于后来东野的主力纵队。后来扩编成主力纵队,1个师扩成两三万人,战斗力很强大。
冀热辽军区发展出来的部队呢?各方对其评价不一。
只从数量上讲,曾克林回忆的冀热辽总扩军11万人,16分区扩军7万多。但《第四野战军战史》认定,李运昌统一指挥的冀热辽扩充之部队只有8万多。彭真、陈云向中央报告的曾克林部兵力只有6万。
数量上的差距,大概指那些只挂了正规军番号但实际上全是新兵、工人或直接就是换皮不换心的伪军部队。
曾克林自己回忆说,有一个团发展得很快,但后来发现该团团长居然是混进来的匪特人员。连团长这个级别的干部都出乌龙,基层士兵的质量可以想见。
部队质量上的差距,在1945年10月的山海关保卫战中暴露的很明显。
当时国军13军、52军两支精锐主力在秦皇岛登陆,即向山海关攻击前进。
由谁来抵挡这支国军,彭、林等领导人决定以冀热辽部队为主,辅以先期到达东北的山东八路军7师。由7师师长杨国夫和冀热辽军区19旅旅长张鹤鸣统一指挥。
我军参战兵力仅有1万余人,而国军进攻部队多达6万余人,众寡悬殊,形势极为不利。
林总在山海关前后设立了5道防线。
第一道,程子华、黄永胜指挥冀热辽军区部队,在原地阻击向古北口、承德一线前进的华北国军。
第二道,由杨国夫统一指挥山海关的6个团正面抗击13军、52军。据曾克林回忆,东总明确杨国夫为正,张鹤鸣为副。
第三道,由李运昌统一指挥冀热辽在东北扩充之部队,负责打击向锦州、葫芦岛进击之国军。
第四道,由吴克华统一指挥山东5、6师各一部,防守营口方向。
第五道,由萧华统一指挥辽东部队,消灭向安东进犯之敌。
新到东北的程世才率八路军359旅及16分区部队在辽阳、本溪、抚顺等地,充任总预备队,边整训边备战。
山海关作战,两家部队打得都非常顽强,但明显山东7师更狠,把防守任务更多交给冀热辽部队,山东7师以营、团为单位,当着13军强大炮火,竟然组织了两次反击。
最后的结果虽然是没守住,但毫无疑问,山东八路军主力和冀热辽骨干部队的主次之分已经出来了。
16分区新扩充出来的部队甚至都没放到山海关一带,留在辽中整训。大战在即,难道不需要多派部队吗?哪有一边整训一边当总预备队的道理呢?说白了林总对他们还是不太信任。
四、曾克林降职的真相
接下来就是网上津津乐道的曾克林所谓五次降职。
曾克林自1945年东北后,职务上的变动大致是:
1.由冀热辽军区第16分区司令员,升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
2.由辽东军区副司令员,改任东联3纵司令员(接替程世才);
3.由3纵司令员降为7纵副司令员;
4.平津战役结束后,由44军副军长降为四野战车师师长(保留军职待遇);
5.1949年冬由战车师师长,改任空军航空混成旅军代表;
6.1952年4月,改任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兼航空一师师长。此后一直到1955年大授衔,一直在海航副司令员位置上。
所谓五次降职,基本上以讹传讹,并不属实。
四野组建的战车师,其意义、分量不容小视,是机械化重火力部队的雏形,具有开创性意义。何况曾克林的军职干部待遇还保留着。
从战车师到空军担任混成旅军代表,也没有辱没曾克林。当时混成旅的旅长是聂凤智,两人级别相似,聂凤智当年是华野九纵司令员。空军航空混成旅也是开创性意义的部队,抗美援朝期间扩充为3个师。也就是说,曾克林当时差不多是军政委。这哪里是降职呢?
再到海航担任副司令员,职务上略低于陶勇担任的东海舰队司令员。曾克林在东野算不上一线纵队司令员,比聂凤智、陶勇低一档很正常。
唯一有降职成分的,我们看一看从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到7纵副司令员这一过程。
曾克林在回忆录中明说属于降职的,就是这两次。
辽东军区是后来的南满军区的前身,所辖部队很多很杂,以16分区扩充出的部队为主。军区副司令员虽说高于纵队司令员,但也分什么时期、什么样的军区。若是后来固定下来的北满、南满、西满三大军区,副司令员相当于兵团级。但1946年的辽东军区只指挥3、4两个尚未成熟壮大的纵队,曾克林从副司令员转任3纵(合编后的3纵)司令员,实际权力反而还大一些。
从3纵到7纵,原本也没有说直接给曾克林降职。东总起初打算把7纵和另外几个纵队合编成一个兵团,由7纵司令员邓华出任兵团司令员,曾克林接替他任7纵司令员。但该兵团没有组建,曾克林也只好勉强在副司令员位置上待着了。
当然,东总急于给韩先楚腾位置也是考虑之一。毕竟3纵作为头等主力部队,四保临江战役曾克林在3纵表现不尽如人意,由韩先楚来接任,想来曾克林也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