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最大的看点是什么?
在我看来,不是那些诡谲的权谋,也不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谍战较量。
真正有看点,有戏剧张力,也更突显人性的,是那些明明分属不同阵营,是不死不休的敌手。
却还是难掩欣赏,又难掩爱慕的“特殊”情谊。
哪怕被“背叛”,哪怕被“屠戮”,也始终坚信,错的不是他们的相交,更不是他们的信任。
错的是时代,是战争,也是立场。
如果撇开身份,撇开各自的使命,他们留下来的,何尝不是一段高山流水、情瑟和鸣的佳话?
这种明知结局是be的关系,最考验人性,也最能体现角色的“饱和度”。
郭淮有一句话没说错,郭刚是从未怀疑过陈恭的身份吗?
他糜冲能死咬着陈恭不放,身为郭淮侄子,又还是郡守的郭刚,真能庸碌到对陈恭,没有一丝怀疑?
恰恰相反,郭刚对情报的敏锐程度,一点都不亚于糜冲。
在原著里,正是郭刚,率先察觉到了陈恭的疑点,并一步一步将其“边缘化”,不着痕迹地让陈恭远离情报核心。
既然郭刚不庸碌,糜冲能发现的疑点,他又怎会“无动于衷”?
说到底,还是心里不愿面对。
不愿自己由衷欣赏,又对自己有着救命之恩的“小主簿”陈恭,会是蜀谍。
郭刚内心,真正不愿面对的,不是陈恭蜀谍的身份,也不是他“背叛式”的欺瞒,而是陈恭蜀谍身份带来的对立。
如果陈恭是白帝,那他郭刚和陈恭,再无知己之交,仅剩下的,就是不死不休的厮杀。
这是郭刚心里的痛点。
在得知陈恭的“死讯”时,郭刚毫无喜悦,有的只是对命运的怅惘,还有对自己与陈恭过去“友情”的无限缅怀。
哪怕到了这种时候,郭刚还是打心底里,把陈恭视为自己的知己。
不然,又怎会在听到郭淮说陈恭,真正身份是魏谍时,脸上非但没有露出喜悦的神情。
反倒显露出来的,是些许失望,些许痛心。
因为在郭刚看来,陈恭白帝的身份,只证实他信错下属。
但对陈恭这个朋友,郭刚从始至终都认为没有交错。
交朋友,认知己,看的是人品,欣赏的是才情,无关立场,更无关身份。
但陈恭若是为了自己一己私欲,就叛国通敌,哪怕他通的是魏国,郭刚也会引以为耻。
这就是郭刚身上的亮点。
以“义”为底色,以“真”为操守。
看眼下的剧情,陈恭的背叛,不过是他和冯膺的一招“瞒天过海”。
到时候又经历朋友“背叛”的郭刚,怕是懊恼有之,失意有之,唯独没有怨恨吧?
不仅没有怨恨,大概率还会因为陈恭的“绝地反杀”,油然而生的,是对陈恭才能的欣赏与钦佩。
郭刚这样的人,在战场上面对陈恭,毫不犹豫地说,他肯定会下死手。
下死手,既是为国,也是尊重对手。
但这种狠,和他对陈恭的欣赏,并不冲突,这才是郭刚真正的角色魅力。
02柳莹:窃取情报,游走于蜀汉权贵间,还能坚守对荀诩的爱意与欣赏实际,对魏谍柳莹我一直有个疑问。
当初荀诩在城外对她“英雄救美”,到底是魏谍的精心设计,还是真的碰巧遇上了?
一开始,我真以为是设计好的。
但回过头再重新刷剧时,才发现,柳莹的遇袭,还有荀诩的英雄救美,不过就是巧合。
从一开始,柳莹的目标就不是荀诩。她一到紫烟阁,就刻意接近军中,又借着高堂秉接近冯膺。
直到现在,一步步走到了李严身边。
柳莹的目标人物,从始至终,都是蜀汉军中的高层。
既然如此,又怎会刻意设一个局,去“讨好”只是靖安司小小司尉的荀诩?
不要说什么柳莹,要借着荀诩,成功打入紫烟阁。
有高堂秉这个烛龙在,又何须轮到荀诩英雄救美?
更何况,荀诩出外勤前往天水。司闻曹十个有九个,都以为他回不来。
都以为荀诩回不来,又怎会提前知晓他什么时候回城?
还能恰好卡在柳莹遇袭的时间点上,来一出英雄救美?
正因为是碰巧遇上的,也正因为柳莹是实实在在被荀诩英雄救美。
再加上旁人见柳莹,多因她貌美而心生垂涎,更因她貌美而多见轻浮。
冯膺如此,李严也如此。
而荀诩,眼里的心动有之,可心动过后,却一直是端方如玉,
游走于权贵间的柳莹,又何曾见过荀诩这般的实诚君子,她会心动,就一点都不突兀了。
柳莹这人,惯用美色去取悦男人。
游走于各色男人间,看着柔情似水。但情色场上的女人,还是一个暗藏杀机的魏谍,又能多情到哪里去?
对谁都笑,但这笑的背后,却是冰冷冷的算计。
柳莹和旁人在一起时,她的脸,就像是一张没有灵魂还透着几分杀机的“画皮”。
只有跟荀诩在一起时,柳莹那张脸,才有了烟火气。
一般夜枭,对于情报,都是见缝插针一般地“窃取”。
荀诩虽说只是靖安司的一个小小司尉,但由他经手的情报,一点都不会少。
柳莹明知荀诩对自己有情,她要是愿意利用,何尝套不出情报?
但对谁都算计的柳莹,面对荀诩时,却简单到除了是“柳莹”,是荀诩认识的那个柳莹外,就再无其他。
不仅没有算计,还甘愿冒着危险,帮荀诩窃取冯膺印信。
如果冯膺真要追究荀诩是如何盗取印信的,柳莹,又岂能置身事外?
若是被发现魏谍身份,等待给柳莹的结局,看翟悦就知道了。
荀诩求柳莹帮忙,她冒着暴露的危险也要帮,还不问任何缘由。
翟悦被害,荀诩被殴打成重伤,柳莹明明担心,却只能偷偷躲在角落里“探视”。
这种明明双向奔赴,却因为各自立场,各自使命,又不得不收起心思,必要时还要刀剑相交的情愫。
任谁看了,不叹一声悲凉?
柳莹这个角色,是个必死的结局。
而荀诩,一身伤病,又几经折磨,哪里能落得一个好结局?
03高堂秉:他当初对荀诩的手下留情,成了今天的“催命符”如果说整部剧里,最让人恨不起来的反派,那肯定非烛龙高堂秉莫属。
乍一看这个角色,“血债累累”。
截取街亭情报,让蜀军大败,致白帝被陷害,让谷正以死证清白,也让翟悦,惨死于黄预之手。
一桩桩,一件件,单独拎哪一个出来,不是带着血的?
但是把这些事情,放在他夜枭的身份上,又何错之有。
陈恭在曹魏潜伏,翟悦打入五仙道,他们手上,又何尝没有沾染曹魏的血?
就像高堂秉说的,当了夜枭,命就不是自己的了。他们这样的人,除了任务,又哪里还能有其他?
高堂秉自己,又何尝不是郭淮手中的棋子?他的死,就像是一颗小小的沙砾入水。
看着有点水花,但那点水花,还不足以让郭淮等人有什么特别的在意。
为什么我对高堂秉恨不起来,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外,实际还有一点。
那就是他在司闻曹对谁都假,但唯独对荀诩,付出的却是真心。
二刷时,发现第三集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
荀诩去天水的情报,是高堂秉亲自透露出去的。但这份情报,只提到荀诩的名字,便再无其他。
以往高堂秉的情报,都“事无巨细”。但荀诩的情报,他却选择一笔带过。
荀诩的相貌特征,荀诩的画像,高堂秉都没有提到。以致情报到了糜冲手里,犹如大海捞针。
但凡高堂秉透露出荀诩更多的细节,荀诩能顺利躲过糜冲追捕?
荀诩看似侥幸的背后,不过是高堂秉的“手下留情”。
荀诩从天水死里逃生回来,高堂秉的喜悦和意外,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
还有一个细节,在高堂秉和柳莹接头的时候,柳莹无意中把话题扯到了荀诩身上。
一见柳莹提起荀诩,高堂秉的态度,更像是一种刻意营造出来的漫不经心。
“孝和已经是一枚弃子了”。
为什么要说弃子?
弃子就是无用,无用则意味着没什么可挖掘的,也成不了什么隐患。
高堂秉的话里话外,实际就是想把荀诩摘出去。不愿意这些事情,牵扯到他身上,给他带去祸患。
荀诩真是弃子吗?
并不是,他还一直揪着五仙道,揪着烛龙不放手,是高堂秉潜在的最大危险。
但高堂秉没说,更没有对荀诩痛下杀手。
说明在高堂秉心里,是真把荀诩当成朋友的。
在高堂秉被捕后,为什么他要强调让荀诩审自己?
这恐怕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在司闻曹里,他只相信荀诩。
而另一个,极有可能是高堂秉想借着审问,向荀诩坦白和致歉。
可是真当荀诩过来审问了,高堂秉一见荀诩的狼狈模样,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处境,脱口而出的反而是对荀诩的急切关心。
身份已经暴露的他,又何须演戏?
这时候的高堂秉,才是最真情的流露。
面对荀诩的控诉,高堂秉没有太多的解释,只强调从始至终,他都从未想过把荀诩牵扯进来。
高堂秉对俩人的立场,是无可奈何的。
面对荀诩对自己的仇恨,更是无可奈何的。在知道他们的关系,再也回不到当初时,高堂秉落泪了。
整整七年,高堂秉待在司闻曹七年,对谁都算计,对谁都假模假样,唯独对荀诩,交付了所有真心。
如果当初他对荀诩没有手下留情,荀诩还能活着回司闻曹?
如果司闻曹没了荀诩,陈恭这招漂亮的釜底抽薪,还能实施得这么完美?
当初的一时心软,竟然成了自己的催命符。恐怕再来一次选择,高堂秉还是会“放水”吧。
一想到这,就不甚唏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