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直到郝冬梅母亲去世,我还是没能理解她的“冷漠”。
怎么会有这样的亲家?!
女儿、女婿结婚二三十年,作为男方的父母,周志刚夫妇竟然直到死,都没有见过郝冬梅父母。
周家住在“脏乱差”的光字片,郝家住在高干的家属别墅。你说两家门第悬殊,也的确悬殊。
甚至若要说周秉义是“凤凰男”,也是能勉强接受。
谁让郝家的门第,实在高得有些离谱呢?
门第悬殊,话说不到一块去,甚至连坐在一起都是互相给对方增添压力。这些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差距摆在那。
但是至于完全不来往么?
觉得有差距,有压力,那就少来往不就得了,需要这么完全不来往?
同住一个城市,不去周家见周志刚夫妇,也不邀请周家人上郝家门。活着的时候,没见上面。
周志刚夫妇去世的时候,也不见郝家过来吊唁。姻亲做成这样,实属罕见。
不见周家父母也就算了,还不见周秉义的弟弟和妹妹。在郝家人眼里,周家所有人,除了一个周秉义不得不天天见。
其他人,几乎都是“洪水猛兽”。
周秉昆和曲老太的关系好,每到大年初三,都会上曲老太家里坐坐。
而郝家,就在曲老太家隔壁,可以这么说,周秉昆每次过来,金老太几乎都知道。
可是没有一次,和周秉昆打过照面。
更别说邀请他,上郝家喝一杯茶水。
有一幕剧情尤为讽刺,那是已经到了金老太晚年的时候。同样都是大年初三,金老太被女儿女婿搀扶着在自家院落里散步。
走到曲老太家窗户跟前时,就看到周秉昆和曲老太、马守常他们有说有笑,好不热络。
看到这一幕,周秉义就半开玩笑地埋怨道:“这家伙,来了也不说一声”。
听到女婿的话,金老太就接过话茬:
“这是跟我不亲呗,不愿意登我家门”。
不论是周秉义还是金老太,真的完全没有立场去埋怨周秉昆的“不懂事”。
周秉义搬去了郝家的小洋楼,他叮嘱给周秉昆的是什么?是没其他事,尽量不要登郝家的门。
而金老太呢。
周秉昆为什么跟你不亲?
不光是因为你在周志刚夫妇活着的时候,不见他们。他们去世的时候,又不过去吊唁。
更有从始至终,你就从未对周家释放过一丝亲近。
你都不愿跟周家亲家,周秉昆又好面子,怎么会主动贴过去?
金老太的高身段,“真冷漠”,一度让我看到这个角色,十分的反感。
同样都是高干,为什么曲老太就能做到和群众打成一片,偏偏金老太在自己的亲家面前,就始终放不下身段?
整个周家,不论是周志刚夫妇,还是周秉昆、周蓉几个子女,哪一个不是有涵养,也有觉悟的人?
处个一日两日,摸不清脾性还理解。
处了十几二十年,还不清楚?
但金老太,直到死,都没见周家的任何一个人。对周家,她是愧疚的。
金老太这一生,谨言慎行,讲原则也讲纪律。唯一的一次“破例”,就是临终前“倚老卖老”替周秉昆求了情。
就是这一次“破例”,完全能看出她对周家的内疚。
02:周秉义对自己的“引路人”岳母,又爱又恨周秉义曾干过一件,让笔者十分痛恨的事情。
那就是在周志刚夫妇去世的时候,郝冬梅提议,让自己母亲也就是金老太过来吊唁一下。
但面对妻子的提议,周秉义竟然一口回绝了。而他回复的理由,也是十分的“体贴”。
“光字片的路,车开不进来”。
“天太冷,妈身体不好,强行过来吊唁没有意义”。
当时听到这段话,真的尤为不理解。
父母在世的时候,金老太没过来见面。现在人都去世了,再不过来吊唁,那真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但在周秉义的坚持下,金老太到底还是没过来吊唁。周秉义的反应,一度让人觉得十分心寒。
他的孝顺,几乎都给了郝家。
他对自己父母的孝顺,那都是嘴上说说而已。
直到看了昨天更新的两集,才反应过来父母去世时,周秉义的“体贴”,竟然是对金老太最狠的“报复”。
在昨天更新的剧情里,周秉义和郝冬梅因为工作的问题,终于爆发了俩人婚后第一次正面冲突。
这次爆发的冲突,表面上看,是因为双方工作调动引发的矛盾。
实际却是攒了二三十年的“积怨”。
工作只是一根导火索。
郝冬梅埋怨周秉义做选择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她的感受。在这个家里,她永远是被牺牲、被忽略的那一个。
而周秉义呢?
却也是道出了压在他心底几十年的“怨恨”。
“一结婚,就搬到了郝家住,成了变相的倒插门女婿”。
“因为蔡晓光的事情,求到郝省长面前,却被对方借题发挥,一冷再冷”。
“他父母,直到死,都没见到自己传说中是大领导的亲家”。
前面两个都还算好的,周秉义在提到父母到死都没见到金老太夫妇时,那几乎是咬牙切齿的。
既恨金老太夫妇的冷漠。
更恨自己的无能为力。
他那么努力地工作,为了工作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或多或少,都有点想替自己父母争一口气的意思。
就因为他父母是普通工人,就处处受金老太夫妇的防备与疏离。
如果一样是高干,那金老太他们还会到死不见周家人?
父母受的冷落与偏见,周秉义想通过自己的“政绩”,让已逝的父母扬眉吐气啊。
不让父亲失望,对父亲有交待,几乎是周秉义努力工作最重要的信念之一。
明白了周秉义的这一层心态,再来看他当初不让金老太吊唁父母。
是真“体恤”吗?
并不是啊。
很明显是“抗拒”,是“不欢迎”。
生前都不见人家,死后还过来吊唁,做给谁看?有意义吗?唯一的意义,恐怕就是让金老太心里舒服一点。
愧疚少一点……
拒绝金老太过来吊唁,就是周秉义的一次“报复”。
他想让自己的父母,不论生前还是死后,在亲家面前,都能继续“硬气”下去。也想让金老太心里,对周家更为愧疚。
而金老太,的确到死对周家都是充满了愧疚的。
周秉义对金老太这个岳母,那是既感激,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怨恨啊。
金老太是一个有远见的人。
这一点,从冯玥的事情上就能看出来。她走一步,就已经想到了五步,甚至十步可能会发生的后果。
一开始,我以为她和郝省长不见周家人,是完完全全的防备。
生怕跟普通工人沾上点“关系”,然后就各种求走后门的糟心事在等着他们。
帮,那是违反纪律。不帮,那是伤了亲戚感情。如此一来,倒不如不见。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到现在临近大结局,我从周秉昆这的“难”,才真正对金老太的“冷漠”理解透彻了。
有一个当市长的大哥,对周秉昆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剧里的周秉昆,老实、厚道,待人接物也十分真诚。
而他身边的朋友,像肖国庆、孙赶超,还有常进步等,也基本都是这样的人。但乔春燕和曹德宝却是个例外。
这俩人,不光贪心。
心眼比针还小。
在剧里,乔春燕和曹德宝怨恨过周秉昆两次。第一次是妇联要收回房子,周秉昆没替她向周秉义求情。
这第二次,就是乔春燕受秦总牵连被抓了进去,曹德宝怨恨郑娟,没有向周秉义开口。
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放在周秉昆这里,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一个当市长的哥哥,在有些人眼里,就是周秉昆的“原罪”了。
肖国庆和孙赶超等人,理解周秉昆的难,也分得清是非对错。但不是所有朋友、所有亲戚,都能理解。
就拿乔春燕和曹德宝来说,如果说周秉昆没从周秉义那得过一分好处,那是他们万万不相信的。
当得了“好处”的周秉昆,对他们的“小小”要求,一而再再而三的说不时,乔春燕和曹德宝俩人就会彻底失衡。
在最新预告里,因为拆迁,乔春燕、曹德宝就和周秉昆彻底撕破脸了,公然和周秉义唱起了反调。
来软的不行,就来硬的。
这就是乔春燕这种人的嘴脸。
在他们眼里,看不到周秉昆的“难”,入眼可及的,就是他那明晃晃的市长弟弟身份。
能搭把手,却不伸手,这就是他们怨恨的根源。
但乔春燕却没想过,周秉昆帮赶超、帮于虹,那是救命,更重要的是人家要求合情合理,更合法。
但她呢?
哪次的要求不是违反纪律?
面对这样的朋友,周秉昆是犯难的。有一个当市长的亲哥哥,尚且难成了这样。
那如果有一个当省长的亲家呢?
到了这,才彻底理解了金老太啊。如果当初和周家结亲,她没有“端着”身份,刻意疏远。
那周家的日子,周父周母的生活还能这么平静?
恐怕不是今天这个上门,明天那个上门吧。按周父的觉悟,肯定也是一律拒绝了。
但拒绝的次数多了,这亲戚关系,邻里关系,还能这么和睦?而且每一次的拒绝,都是让周父周母为难啊。
相反的,因为金老太的“冷漠”,生前不见面,死后不吊唁,让周家因为郝省长这门亲带来的“困扰”,那是少之又少。
最起码,电视剧更新到54集,让周秉昆难的,就只有哥哥周秉义的市长身份。
直到这一刻,才完全明白过来,金老太这是自己充当了“恶人”,换来了两家人的平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