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稳’到‘四稳’:看懂中央经济治理的‘减法逻辑’

长歌恨行 2025-04-29 13:16:39
——企业强基、市场赋能背后的战略定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从"六稳"到"四稳"的政策调整,体现了中国经济治理思路的优化升级,其变化可从以下维度深入解析: 一、政策聚焦的精准化调整1、核心要素再提炼:将原有六大领域浓缩为"就业-企业-市场-预期"四位一体的闭环体系,形成"市场主体(企业)→运行载体(市场)→民生根本(就业)→发展动能(预期)"的传导链条。 去冗余提效能:从“六稳”到“四稳”,看似减少了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四个维度,实则是将分散的政策资源聚焦到“就业-企业-市场-预期”的治理闭环中。这种收缩并非政策力度减弱,而是通过精准识别经济系统的“关键节点”(如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核心),实现政策杠杆的乘数效应。动态适配环境:在全球化逆流与科技革命叠加的背景下,传统“稳外资”“稳外贸”更多依赖外部环境,而“四稳”转向强化内生动力。例如,通过培育国内超大规模市场(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万亿元),抵消外部需求波动对GDP的冲击(外需贡献率从2018年的11%降至2023年的6%)。将“稳金融”纳入更广义的“稳市场”框架,从单一风险防控转向全市场生态治理。如北交所设立、全面注册制改革,既激活资本市场(2023年A股IPO融资额达5868亿元),又通过强化退市机制(年内强制退市公司数量同比增30%)实现市场自净。2、战略重心转移:将"稳企业"提升为核心枢纽,凸显企业作为经济细胞的基础性作用。数据显示,2023年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8亿户,每稳住1%的企业存活率,即可带动约200万人就业。 用“稳企业”替代“稳投资”,体现从“输血式刺激”到“造血式培育”的转变。2025年3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达9.3%,远高于基建投资增速(4.2%),显示政策更注重通过企业技术创新驱动长期增长。二、战略定力三大支点,应对环境变化的动态调适1、稳企业——企业强基:筑牢经济“细胞壁” 梯度培育体系:针对1.8亿市场主体构建“小微企业减负(增值税起征点月销售额提至15万元)+中型企业赋能(专精特新‘小巨人’财政奖补)+龙头企业领航(链长制)”的立体支持网络。典型案例:深圳“20+8”产业集群政策,通过锁定半导体、新能源等核心领域,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1%,展示“稳企业”如何转化为产业竞争力。2、稳市场——市场赋能:激活经济“循环泵” 统一大市场突破:清理妨碍要素流动的“区域小循环”,2023年省际间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5%,数据要素交易规模突破2000亿元,验证“市场畅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逻辑闭环。新兴市场创造: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35%)、工业互联网(连接设备超8000万台)等新赛道,通过标准制定、场景开放等制度创新,培育出多个万亿级新增量市场。3、稳预期——预期管理:构建发展“引力场” 政策可预期性:建立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框架,如提前三年公布碳达峰行动方案,将光伏、储能等产业波动率从±40%降至±15%,增强市场主体长期投资信心。信号释放机制:通过央行季度例会、部委月度经济运行发布会等高频沟通,将市场预期管理纳入制度化轨道。2023年制造业PMI预期指数波动幅度收窄至2个百分点以内,显示政策透明度的稳定作用。三、治理效能的系统性提升(1)政策杠杆效应:以减税降费为例,2024年新增减税规模达2.6万亿元,通过稳企业直接撬动就业基本盘,实现每亿元减税可稳定3500个就业岗位的乘数效应。 (2)预期管理机制化:建立政策"提前量"发布制度,央行每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频次增加30%,通过增强政策透明度将市场预期波动率控制在历史低位。 四、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1)内循环主导:国内最终消费对GDP贡献率连续三年超65%,"稳市场"重点转向激活14亿人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培育新能源汽车等万亿级新兴市场。 (2)创新驱动转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5%,通过稳预期引导研发投入强度突破3%,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 这种政策演进实质是经济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通过构建"企业强基-市场赋能-就业托底-预期引领"的治理闭环,既保持政策连续性,又提升施策精准度。如深圳率先建立的企业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实现87%的企业诉求24小时响应,正是"四稳"政策在地方实践的创新样本。这种动态调适机制,为中国经济在复杂环境下保持战略定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0 阅读:12

长歌恨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