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天就是7天小长假了,撇开小伙伴们的假日份安排不表,今年的这个国庆节可不一般,因为是建国70周年,不仅国家举办阅兵活动,而且各地的企业、机关 、学校等不同机构单位都有不少活动,就连许多摩天大楼都炫起了绚丽多彩的灯光秀。当然这也不足为奇,毕竟今年的国庆节是咱们大祖国的70岁生日嘛,普天同庆是应该的。因为从古代开始,盛大的国家庆典活动都是“天涯共此时”“万民同乐”的。那么,在古代国庆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又与现在的节日有哪些不同呢?
在我国,真正将这个节日称为“国庆节”是在民国时期,而1949年建国以后才有了现在的国庆节。大约在1700年前,“国庆”这个词才开始出现。
“国庆”一词是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的孙子陆机在西晋时期写的一片文章《五等诸侯论》提到的:大意就是当时有些当官的人打着国家喜庆节日从中捞油水儿,反而如果遇到兵荒马乱、百姓民不聊生的时候就溜走,什么事都不管 。我们也知道,西晋时期的那些事情,谋权夺利什么的很盛行,看过电视剧《琅琊榜》的童鞋会感受到的。大概就是那个样子,所以陆机才会写文指责那些人。不过,也是他的一番指责,才产生了“国庆”这个词语。
但,即便那样,虽然说的不是一码回事,但意思已经很接近了呢。
国庆由词语真正演变成为一个新的节日是在唐朝,而那时名字也并不是国庆节,而是叫千秋节。其实就是皇帝的生日,并且还把这一天作为国家法定节日,寓意千秋万代,皇帝会在千秋节下令全国休假三天,并且大摆宴席。
《旧唐书·本纪第八·玄宗上》这本书上记载:“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到了玄宗生日八月初五那天,在花萼楼下大宴百官。百官上奏,请求将每年的八月五日作为千秋节,王公以下的人都送上大礼,让天下各州都举办宴乐活动,休假三日。玄宗当然乐意了,就答应了百官的请求。”
值得一提的是,千秋节那天,妇女们出门前都会在脸上画各式各样的图案和装饰,也就是画一个妆,大概就像《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许鹤子那样吧。妆容的花样繁多,以“斜红、面靥”为主;涂唇则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
由于时间隔的比较近,宋代基本上沿袭了唐朝的这一规制,也把皇帝的生日定为全国性的纪念节日。如宋太祖的生日是,二月二十六日,就把这个节日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长春节”,还有宋太宗的生日十月十七日“寿宁节”,宋真宗的十二月二日“承天节”,等等。
比较“逗”的是,那时的庆典倒有点像儿童节活动那样,届时数百名12岁左右儿的童组成“儿童方阵”,穿上红紫银绿、色彩斑斓的锦袄宽衫,戴上玉冠,裹着巾头,舞动剑器,执锦仗、捧宝盘、跨雕箭,形态各异,均扮作外夷人的模样来敬献宝贝,以此营造“国际影响”。
到了清朝,皇帝们也想与前代帝王比一比“高低”,索性以“普天同庆,天下大赦”为主题,操办皇帝的生日庆典。给节日起了一个意思很直接,也很靓的名字“万寿节”,寓意“万寿无疆”。节日国宴场面宏大壮观,从午时开始摆设会场、饮食、座次、彩饰等一应所需之物,到未时开吃开喝开唱跳,申时收场,时间长达四个小时。这一天,民间是要禁止屠宰的,相当于在农历的日历上多加了一条“今日禁什么什么,宜什么什么的”事项。并且明令人们一律穿鲜艳服装;朝廷也禁止斩杀刑犯,连节日前后的刑事案件都不审。
国都呢,一派欢乐祥和,主要街道全由官方布置得绚丽多彩。是不是有了今天节日的感觉呢。
民国时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庆节,也是4.0版本的国庆节,刚开始的时候,还和南方的国庆节不同,因为南方是纪念辛亥武昌起义而设立的,这一天家家户户放鞭炮、舞龙舞狮,十分热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后正式的国庆节,被定在每年的10月1日,现在才有了大家的7天长假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