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政府默默将西拉杰丁·哈卡尼从“全球通缉名单”中除名时,一桩价值千万美元的政治交易浮出水面。这位曾策划喀布尔酒店爆炸、被美国国务院列入“恐怖分子头目”的塔利班高层,如今摇身变为华盛顿的“潜在合作伙伴”。此举不仅撕下了美国“反恐正义”的遮羞布,更暴露了强权博弈下道德与利益的赤裸裸置换。
哈卡尼网络的发迹史,堪称美国地缘战略的讽刺注脚。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中情局曾向该组织输送数十亿美元军火,助其对抗苏联。彼时的哈卡尼家族是“自由战士”,登上美国国会山的荣誉殿堂。然而冷战结束后,这支武装力量调转枪口,成为袭击美军的“头号威胁”,2008年喀布尔酒店爆炸案更导致包括美国公民在内的百余人丧生。
美国此番撤销悬赏,绝非基于恐怖威胁的消除。联合国至今将哈卡尼网络列为恐怖组织,其仍掌控阿富汗东部边境的走私网络与武装据点。华盛顿的选择性遗忘,实为战略溃退后的妥协——当美军仓促撤离阿富汗、塔利班重掌政权时,与哈卡尼对话成了维持地区影响力的唯一通道。
从阿富汗撤军引发的权力真空,迫使美国重构中亚策略。五角大楼内部报告显示,哈卡尼派系掌握着塔利班政权60%的军事决策权,且与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保持隐秘联系。这种双重影响力,使其成为美国情报机构获取极端组织动态、营救滞留人员的关键纽带。
美国的“务实转向”早有预兆。2021年撤军后,中情局即通过卡塔尔渠道与塔利班展开秘密接触,内容涉及反恐情报共享及能源管道安全。此次撤销通缉,不过是公开承认既成事实:当军事手段失效,政治交易便成止损良药。
美国的政策转向引发连锁震荡。北约盟友质疑:“若策划恐袭者能洗白,反恐战争的意义何在?”联合国安理会紧急磋商,试图维护制裁机制的权威性,但俄罗斯代表一针见血:“某些国家已将反恐名单变为政治筹码库。”
更具破坏性的是示范效应。也门胡塞武装、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纷纷要求“对等待遇”,声称其反恐行动也应获得政治承认。这种效仿压力,使得国际反恐共识加速瓦解。正如沙特外交大臣所言:“当反恐成为可变现的生意,谁还愿为正义流血?”
喀布尔街头弥漫着黑色幽默。出租车司机阿卜杜勒指着总统府苦笑:“美国人教我们憎恨恐怖分子,现在却和他们握手言欢。”这种荒诞现实,折射出小国民众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力感。
更严峻的危机在民生领域蔓延。世界银行数据显示,阿富汗92%的家庭陷入粮食危机,而美国冻结的70亿美元外汇储备仍未解封。哈卡尼的“洗白”未能换来国际援助解冻,反而加深了民众对西方承诺的怀疑。一位喀布尔大学教授嘲讽:“我们的苦难不过是谈判桌上的零头。”
美国的选择,实为全球权力重构的缩影。随着中俄深化中亚合作,哈卡尼网络成为华盛顿遏制对手的潜在棋子。五角大楼秘密报告建议:“与其孤立,不如引导其制约‘一带一路’项目。”这种将极端势力工具化的策略,与40年前扶持“抗苏圣战者”如出一辙。
历史总在惊人地重复。当哈卡尼家族再次收到美制武器的可能性浮现,一个问题萦绕不散:今日的交易,是否会孕育明日的敌人?而对于在恐袭中失去亲人的家庭,答案早已写在淌血的记忆中——强权的利益计算,从不包含弱者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