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燧:平生只为民,不图一己私,“大清第一知县”确实当之无愧

碧海蒼山玉宇 2025-04-17 10:28:05

在封建官僚体系中,知县作为地方基层行政官员,身处政务枢纽之位,面临着繁杂且艰巨的行政事务。与此同时,其履职过程深受各级上级官员的管控与约束。这种处境犹如置身于特定困境之中,致使知县在行政运作里,承受着来自上下两方面的压力。正因如此,在清代官场的话语体系中,“知县难当”这一表述广泛流传,成为对知县复杂境遇的精准概括。

在康熙一朝,有一位知县颇为与众不同。于同一地域,他履职长达二十二载,始终兢兢业业、克尽职守,政绩斐然。当地民众由衷地以“父母”尊称之,彰显出对其深切的爱戴与敬重。不仅如此,就连康熙皇帝亦对其赞誉有加,亲赐“大清第一知县”之美誉。这位知县,正是缪燧。

【缪燧之生平】

缪燧,籍贯江阴,诞生于清顺治七年的一个书香门第。其尊父身为秀才,自幼便为缪燧营造了优渥的教育环境,在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缪燧早年即立下投身科举之宏志。

缪燧禀赋优异,治学勤勉有加。然而,科举取士机制素来兼具才学与运气之考量,所谓“五分才学五分运气”。遗憾的是,缪燧在科考运势方面有所欠缺。自其考取秀才之后,于乡试阶段便难以再获进阶之机。

幸得江苏学政举荐,康熙十二年,缪燧以拨贡之选(即从秀才群体中遴选出的优异者),得以入国子监修习。

国子监作为古代国家的最高教育机构,学生修业期满需参与选拔考核。彼时,缪燧于此次考核中成绩斐然,位列一等。然而,在吏部铨选官员的过程中,却未能为其匹配适宜的职位。

清康熙十六年,缪燧通过捐纳获知县之衔。翌年,其受任为山东沂水县知县。沂水县素以贫瘠著称,彼时,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且民俗犷悍,治理难度颇大。

缪燧似具为官理政之禀赋,甫一就任知县之职,便以雷厉风行之势,革除诸般积弊,积极推行举措,吸引流离失所之民回归,鼓励其开垦荒地,恢复生产。仅在一任任期内,缪燧便将沂水治理得井然有序,成效斐然。

任期届满后,缪燧于大计考核中获评卓异。依吏部规制,凡在大计中获卓异之官员,可获调任大县知县之机会,抑或得以擢升为知州。

当山东沂水民众获悉缪燧即将离任的消息,遂集体向知府衙门与巡抚衙门呈递请愿书,殷切期望缪燧能够留任沂水。出于对民众诉求的回应,缪燧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升迁机会,于沂水连续担任四任官职,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其对当地百姓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担当。

清康熙三十四年,缪燧获调至浙江定海出任知县。在此任上,缪燧建树颇丰,其功绩在清代知县群体中极为突出,于史册之上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清代屈指可数的名垂青史的知县典范。

【定海二十二年任期】

舟山群岛之定海,即今舟山市辖区。明初,此地以“昌国县”称之,直至清康熙二十七年,始得“定海”之名。定海孤悬海上,地理上与内陆相对隔绝,交通往来殊为不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年遭受台风侵袭的时长占比较大。与此同时,此区域一度成为海盗势力肆虐之重灾区。

长期以来,定海民众饱受台风肆虐与海盗侵扰之苦。在此期间,数任定海知县皆敷衍塞责,尚未任满便多方钻营、运作打点,谋求调离此地。由此,当地民众对官府的公信力丧失殆尽。当缪燧莅任之时,于民众而言,其不过是如诸多前任一般,徒具形式地履行职务罢了。

然而,此次定海民众的预估未能契合实际发展。缪燧甫一就任,便以果断且高效之态势开展工作。其首要举措,乃是投入大量财力用于海塘的修筑。于彼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海塘实乃抵御台风侵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缪燧经多方斡旋,于巡抚衙门成功筹措专项资金。随后,他动员民众积极投身海塘修筑工程。在其有力组织下,历时仅两年有余,便修筑完成23条海塘,总长度达13173丈。此举措在较大程度上保障了民众财产安全。

在主持海塘修筑工程期间,缪燧针对彼时定海与内地交通不便的状况,采取强硬举措,大力整饬吏治,着重打击各级胥吏借势勒索的行径。当时,胥吏倚仗官府权势,于交通要道遍设关卡,课征高额赋税。缪燧甫一到任,便果断发布政令,悉除各处关卡,使得百姓往来通行无阻,无需缴纳分毫税赋。

再者,定海境内普陀山蜚声中外。彼时,来自宁波府、省城乃至京师的达官显贵时常莅临。每至定海,其一应开销与供奉费用均转嫁于当地百姓。缪燧秉持公正,毅然摒弃对个人仕途的考量,坚决抵制此等行径。经其不懈努力,不仅显著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境遇,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官府的公信力。

缪燧秉持清正廉洁之操守,其日常生活饮食与寻常民众并无二致。不仅如此,他慷慨解囊,将自身俸禄用于诸多公益事务。于教育方面,大力扩建学校,以促进文化之传承与人才之培育;在医疗领域,设立药局并延请良医施诊,为民众健康提供保障。这般善举义行,使得他深受百姓之敬重与爱戴。

于打击海盗事务上,缪燧倾尽全力,且秉持独特策略。他巧妙运用恩威并济之法,成功招抚数位海盗首领,并将其安置于衙门任职,以此强化对海盗势力的管控,维护地方海域的安宁秩序。

数载之间,定海地区的农业与渔业蓬勃发展,社会治安亦臻于历史空前之佳境。鉴于此,当地民众出于对地方官员缪燧卓越治理成效的感恩与敬仰,决议集资为其兴建生祠。缪燧秉持谦逊之德,多次坚决推辞。然而,民众心意已决,推辞无果。最终,这笔集资款项被合理规划,用于建造蓉浦书院,以推动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一生只为民不图高官厚禄】

在诸如定海这般地域,缪燧能建树斐然,实非易事。从行政层级与职能范畴而言,浙江巡抚乃至吏部,理应将其树立为典范楷模。

需知,官场环境复杂诡谲,于其中,专注实务之官员,在人情往来与权谋运作方面,往往不及那些处心积虑钻营者。缪燧身为七品知县,位卑职微,在层级森严的官僚体系中,极难将自身事务及见解直呈于上。其仕途之兴衰荣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呈递之奏折中简短有限的陈述。

自康熙三十四年至康熙五十四年,缪燧于定海履职长达二十一年之久。此一任期长度,在清代官员任职情况中,可谓极为罕见,几近独一无二。

常言有道,明珠自会璀璨生辉。康熙五十四年下半年,于全国州县官吏考核之中,缪燧成绩斐然,拔得头筹,荣膺一等一名。康熙皇帝获悉后,经详察缪燧卓著政绩,遂赞誉道:“此乃国朝首屈一指之知县也。”

在康熙统治时期,吏治清明,涌现诸多清正廉洁之官吏。其中,缪燧因政绩卓著,深受康熙帝赏识。缪燧获擢升,被授予宁波海防总捕同知之职,此职位官阶为正五品。不仅如此,康熙帝还委以重任,命其同时兼任定海、鄞县、慈溪、镇海四县知县。在当时的行政管理架构下,一人身兼四县知县之责,如此情形,可谓开历史之先河,后世亦鲜有所闻。

颇为惋惜的是,彼时缪燧已年逾六旬。长期的操劳致使其身体抱恙,健康状况堪忧。康熙帝闻此消息,即刻颁下旨意,召见缪燧,并责令浙江巡抚差遣专人护送其入京,安排太医院御医为其悉心诊治。

然而,至康熙五十五年三月,缪燧已病入膏肓,难以奉旨入京。彼时,其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终至药石罔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缪燧展现出高尚的情怀与操守,并未提及任何个人琐事,仅留下饱含深意的遗言:“事可对君父,心无累子孙,此乃余署理定海期间之座右铭。吾平生行事,核心不过‘不欺’二字而已。”随后,溘然长逝。

缪燧辞世后,定海民众悲痛万分,全城上下,无论男女老幼,皆遵丧仪为其服丧致哀。民众还特意选派专人,护送缪燧遗骸归葬于江阴故里,同时在定海修筑衣冠冢以寄哀思。岁月流转至今,定海人对这位清正廉洁的官员仍铭记于心,为缅怀其功绩,特筹建缪燧纪念馆一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