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心梗,您会选择扎破手指放血吗?十宣刺血到底有没有用?

樱碟好的养护 2025-02-28 17:34:3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深夜,王大爷在床上辗转反侧,胸口仿佛被一块巨石压住,呼吸变得急促而沉重。

他挣扎着起身,却发现手脚无力,冷汗涔涔而下。

多年的高血压和糖尿病让他深知,这或许是心脏出了问题。

情急之下,他想起了老邻居曾讲过的“急救妙招”——用针扎破手指放血,可以救急。

他颤抖着拿起缝衣针,狠狠地刺破了十个指尖……

这样的场景,或许在许多家庭中都曾发生。

老一辈人相信,“十宣刺血”能活血化瘀,缓解心梗症状,甚至挽救生命。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传统做法,探究它的科学依据,看看它究竟是“救命稻草”,还是“南柯一梦”。

古老的信仰:十宣刺血的由来

十宣穴,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穴位之一,位于十个手指尖端,历代中医典籍中均有记载。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受阻,就可能引发各种疾病,而“刺血疗法”旨在通过放血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黄帝内经》中提到:“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这句话强化了一种信念,即放血可以去除“瘀滞”,恢复身体的正常运作。

在过去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类似的“急救方法”被民间广泛流传,甚至被赋予了神秘色彩。

许多老人言之凿凿地说,自己或亲友在突发心梗时用此法“转危为安”。

而在现代医学看来,这种做法是否真正有效,仍需科学验证。

科学视角:心梗的真正机制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急性堵塞,导致心肌供血中断,心肌细胞因缺氧而坏死。

其典型症状包括剧烈胸痛,伴有出汗、恶心、呼吸急促等。

心梗的本质问题是血栓阻塞了心脏供血,而不是“气血不畅”或“瘀血积滞”。

如果不及时采取正确的医学急救措施,例如拨打急救电话、服用阿司匹林、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在血压不低的情况下)、尽快送医接受溶栓或介入治疗,心肌可能会大范围坏死,甚至导致猝死。

而扎破手指放血,根本无法疏通已堵塞的冠状动脉,也无法挽救濒危的心肌。

扎破手指放血:真的能救命吗?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体的血液循环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血流主要由心脏泵送和血管网络维持。

扎破手指放血,只会导致局部微量出血,并不会影响心脏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

这种微量放血对血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微乎其微,远远达不到“清除血栓”的效果。

更何况,心梗患者往往已经处于循环衰竭的边缘,过度放血可能加重休克风险,甚至加速病情恶化。

现代心血管病学研究明确指出,抢救心梗的关键在于尽快恢复冠状动脉血流,而非放血。

为何有人认为“刺血”有效?

尽管科学研究已经否定了“十宣刺血”对心梗的急救作用,仍有人坚信其有效,甚至声称自己曾因这一方法“化险为夷”。

这其中可能涉及几个因素:

幸存者偏差:许多轻微的心绞痛或非致命性心梗患者,即使不采取任何措施,病情也可能自行缓解。

个别人的“幸存”并不代表方法有效,而是巧合。

心理暗示效应:人在极端紧张时,任何外部刺激都可能影响心理感受。

刺破手指带来的疼痛,可能让患者暂时转移注意力,误以为症状缓解。

时间因素:有些患者在扎破手指后,恰好病情未继续恶化,可能是因为本身血栓并未完全堵塞,或者病情尚处于可逆阶段,而非“放血”发挥了作用。

真正的急救措施:如何正确应对心梗?

面对突发心梗,最重要的是迅速识别症状并采取科学的急救措施。

以下是权威医学机构推荐的正确做法:

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告知是疑似心梗,以便救护车提前准备溶栓药物或心脏介入设备。

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活动,以减少心脏负担。

服用阿司匹林(通常剂量为300mg,嚼碎服用),有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进一步扩大的风险。

如果患者没有低血压或严重头痛,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帮助扩张血管,改善供血。

但如果服用后症状加重,应立即停止。

保持通风,避免患者过度紧张,过度焦虑可能加重心脏负担。

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中医在调理慢性病、改善体质方面确有其独特价值,但在急性心血管事件中,依赖传统方法而忽视现代医学,可能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现代医学并不否定中医,而是希望通过科学研究,筛选出真正有效的传统疗法,并结合现代医学手段,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于心梗患者而言,最有效的“活血化瘀”方法,不是放血,而是尽快恢复血管通畅。

这需要依靠科学的急救措施,如溶栓治疗、冠脉介入手术(支架植入)等,而非寄希望于“扎破手指”这样的民间偏方。

结语:科学认知,远离误区

王大爷最终因延误治疗,错失了最佳抢救时机。

医生无奈地叹息:“如果能早点送来,或许结局不会这样……”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为迷信错误急救方法,错过了黄金抢救时间,导致悲剧发生。

健康科普的意义,在于帮助更多人认清事实,远离伪科学。

希望每个人都能用科学武装自己,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真正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

参考资料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3. 《黄帝内经》.中医古籍出版社.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1 阅读: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