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神剧忽悠!看看抗战初期,日军和国军在兵源素质上差距有多大

妙之评过去 2025-04-11 21:54:35

抗战初期,很多人将日军在正面战场对国军的全面优势,归纳为单纯的装备碾压。

这确实是一方面的原因,比如日军一个师团的齐射火力就相当于国军一个十万人的集团军。在淞沪会战中,日军一个上海派遣军装备的重炮就比国民政府所有军队的总和还要多。

但如果将我们在抗战初期的劣势,完全归纳为“装备因素”显然是片面的,因为在更深层次的“软实力”,也就是“兵源素质”上我们和日军相比也是有一定的差距。

这一点,本期雨田君就从抗战初期两军的“征兵体制”和“训练水平”就能看出一般。

抗战初期的日军和国军对比

征兵标准,日军和国军半斤八两

根据国民政府在《陆军征募事务暂行规则》和《陆军常备兵服役施行规则》规定,抗战前国军的兵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募兵制,一种是志愿兵制。

根据规则是这么规定的:

“由现役及龄之壮丁,或其适龄志愿应征者,依征兵手续使之入营是为征集;由适龄之壮丁志愿应募,依募兵手续,使之入营,是为募集。通过征集入营的现役常备兵称为义务常备兵,而通过募集入营的常备兵则称为志愿常备兵。”

具体大致为征集的募兵多为正规军和中央军编制,而志愿兵则是一些保安团等地方自治武装。

精锐的国军正规军(募兵制)

当然,根据募集来的壮丁,并非所有人都是适合当兵,在抗战初期国军内部还是有自己的征兵标准。

根据《陆军应征(募)壮丁身体检查及新兵检定规则》的具体细则,当时国军的征兵体检标准为四等。

“甲种,身高要超过165公分,体重110斤,胸围在身长半数以上,而身体强健,并无暗疾及畸形者,适于现役;乙种,身长逾160公分,体重逾50公斤,胸围达身长之半者,在甲种人数不敷分配时,亦适于现役;丙种,身长虽不满160公分,而一般发育尚属佳良,且无显著之疾病、缺点或畸形者,在甲、乙种人数不敷分配时,亦适于现役;丁种,身长不满150公分,且确具显著之疾病、缺点或畸形者,不适于现役,但其症状仅适合于第三表丙种时,仍须充国民兵役。”

甲乙两等为正常合格兵源,而丙种为预备兵源,丁等为不适合现役。

1937年四川一家四口参军,此时兵员素质还是不错

值得一提的是,日军的征兵标准在身高标准上和国军相差并不大。

根据1928年的《兵役法》记载:

日军根据士兵体检的检查结果,将受检者分为甲种、第一乙种、第二乙种、丙种、丁种、戊种合计6个类别,这一点要比国军多2个级别。

其中前三种作为“适合现役者”,其基本标准是身高达到 1.55 米以上且身体强壮。丙种为“适合国民兵役但不适合现役者”,要求身高达到1.55 米以上身体次于乙种,或者身高在1.50米至1.55米之间体格健壮者。

从征兵标准上看,抗战初期国军和日军其实相差并不大,甚至国军在身高要求上要比日军高的5公分左右,我们经常调侃他们为“小本子”就是这么来的。

日军士兵身高普遍不高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淞沪会战老蒋召集全国军队汇聚上海的时候,以募兵制为主的国军德械部队们都是清一色的精神抖擞,每一个人从身高、精神羊毛和身体素质上都要比日军更强,特别是德械部队的教导总队,皆是百里挑一的兵源。

开战初期国军精锐的德械部队

这也就是为何后期我们的新38和新22师组成的驻印军在得到美械装备加强之后,能吊打日军王牌的第18和56师团(两个皆日军王牌甲等师团)。

所以,单纯从征兵标准这个先天条件上来说,无论是身高等因素,抗战初期的国军和日军差别并不算大……

国军德械部队,皆是百里挑一的精锐

而真正导致双方“兵源差距”拉大的原因,还是入伍之后的表现。

后期训练和伙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而真正决定和改变两军的“兵员素质”的分水岭,其实是在入伍后,双方的训练和伙食上。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日军甲等师团(常设师团)标准的步兵是怎么样的?

一个日军士兵从入伍到一个合格的新兵要训练2年以上,而且在新兵期间从打靶训练,再到实战演练,每个月要打300发子弹,整个新兵期间,要打2000发子弹。

而且不要以为这个子弹是随便打的,在日军的《步兵操典》里面,规定一个合格的士兵需要在步枪射击训练中打出300米的靶5发全中,其中有3发要命中10环以上,我们战歌中唱的“每一个人都是神枪手”不仅仅是说我军,隔壁的日军也是这样。

正在训练的日军新兵

当然,打枪仅仅是日军训练科目中的一环,在训练和身体素质锻炼上,他们也展现了自己“魔鬼”的一面。

为了锻炼日军士兵的身体素质,他们经常在新兵时期展开野外恶劣环境的拉练,这个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比如 《八甲田山》中的大雪行军就是如此,这也让很多日军的后天身体素质得到了加强,在过了新兵阶段之后,日军还经常展开30公里行军训练(耐力训练),以及5公里急行军训练,毫不夸张的说,日军这样的身体素质意志力,也就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我军能与之抗衡。

这个标准,放在30年代的世界上也是“一线精英”的标准,单论单兵素质和技战术水平日军甚至要强于自己的老师——英法两军。当时英军对日军的评价就是“装备B级,单兵射击技术A级,作战水平A级””

正在精确射击的日军精锐

而和日军的“精兵教育”相比,国军兵力在训练上就显得逊色很多。

一个国军从入伍到新兵,仅仅为6个月的有效训练时间,这要比日军短1/4,德械师可能高一点,但也的仅仅是1年左右,因为当时是军阀混战以及追击我军,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以战代练,但这个强度并不算高。一个国军官兵从新兵到出师,训练的子弹量连100发都不到(德械师标准高一点),甚至很多军阀部队(川军、滇军)连100发都不到。

以至于在射击水平这一项,就和日军有很大的差别,当时我军更是号称“三发八路”,一次战役只能打三发子弹就要冲锋。

正在训练的国军

在日常的训练中,国军也是逊色于日军。

比如多说行军,国军没有专门进行过耐力训练以及急行军作战,这包括德械师在内,很多官兵的行军耐力都很差,甚至到了了抗战后期大规模抓壮丁的时候,很多国军士兵在进行1000米冲刺突击之后都口吐鲜血,力竭而亡。

抗战后期,体格弱小的国军的将士

训练是一方面,伙食保障又是一方面

在抗战之前,日军就一直执行“先军”政策,很多资源都是往军队倾斜,比如日军的士兵坐公交车不要钱,工资水平高等等,在伙食上更是如此。

当时日本的广大农村并不算富裕,甚至和当时我们差不多,平时只能吃扫糙米饭和咸菜,到了逢年过节才能吃鱼和肉。而为了让广大农户当兵,日本政府却开出了“顿顿精米饭,餐餐有鱼有肉”的口号,一时间当兵成了很多日本农村青年的出路。

这个标准对于英美来说就是“三流”水准,但比当时的国军要高出甚多。

丰厚的伙食让日军官兵在训练之余,保证身体素质提升,别看他们矮,但非常强壮。而国军虽然在抗战初期吃的标准还行,但随着淞沪和武汉会战之后,随着东南沿海被占领,士兵的口粮标准直接降了下来,1939年最苦难的时候,哪怕是中央军也才一天三顿,还是“两稀一干”,只有杜聿明的机械化第五军每天是“两干一稀”,吃不饱营养不良又怎能和日军拼刺刀和体能?

抗战时期我们的伙食很艰难

再退一步来说,这还仅仅是一线部队的对比,二线的预备役更没法比。

原则上,国民兵团后备队每期每区至少编成一队,就各乡(镇)轮回集中训练。各期编队,每期集训两个月,两年完成,每年各1个月,每月训练时间为180个小时。在训练课目中,军事术科约占70%,军事学科及国民政治精神教育各占15%,但就是这一点,也就主张斯巴达教育的桂系在广西能贯彻执行,江西、浙江以及湖北等地连这个的一半都达不到,哪怕是中央军师管区的后备力量也是如此。

国民政府对此也深感自己二线兵源——“数既不足,质更不精”

抗战后期国军士兵,和前期差别很大

而日军预备役人员,皆是从现役下去的退伍军人,因为同时每年都有定期1-2个月的集训,虽然没有现役部队强,但战斗力并没有落下多少。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一个日军现役士兵能力值是100的话,抗战初期的国军士兵能力值在40左右(德械部队为60),而其预备役士兵能力值则为70,至于国军的二三线预备役和补充兵可能连20都不到。

这也是为何国军在淞沪会战前期很猛,而到了后期却出现溃败一样,老兵都打完了新上来的补充兵根本达不到应战要求。

抗战时期的补充兵(源自:《八佰》)

因此,从上面这两点来看,在抗战初期国军和日军在战力上的差距并非单纯的“硬装备”不行,在综合素质上也是全面落后,可见日军为了侵略早已是蓄谋已久。

但那又如何,在抗战后期日军的精锐兵员打完之后,不照样是老人小孩上战场么?

处心竭虑的侵略,回头来还是自取灭亡……·

1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