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乾隆朝形成“八督十五抚”的基本格局后,总督加兵部尚书衔亦成为定制,故而我们都称各省总督为一品大员。然而总督的从一品头衔其实是有水分的,与真正的从一品尚书还略有差距。

抛开总督的实权不谈,仅就从政治待遇方面来看,总督与尚书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差距:
一是总督的正式编制低于尚书清代高级文武官员加衔的情况十分普遍,京官中的尚书、大学士例加公孤衔,督抚例加尚书、侍郎衔。加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享受”的意思,就好比副部级干部享受正部级干部待遇一样。
在官方政书《大清会典》中,就明文记载了文官的各个品级,御史手里有康熙朝会典和嘉庆朝会典,因为康熙朝时尚书的品级为正二品,雍正以后才改为从一品的。所以就以嘉庆朝会典为例。

“凡中外、大小、正杂、流土之文官,其级十有八。一曰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二曰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三曰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总督、侍郎。”
很显然,总督的编制仍在正二品的范畴之内,尽管是加了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头衔,但仍不能与正规的尚书相比。
与总督很相似的岗位是内阁学士,从康熙朝开始内阁学士都兼礼部侍郎衔,注意这里说的“礼部侍郎”并不分左右,但是在品级方面仍然是从二品,地位仍不能与真正的礼部左右侍郎相比。
此外,总督也有拜协办大学士和大学士的,只是这种情况属于实授而不是加衔。所以只要是有协办大学士的总督那么就是真正的从一品大员,有大学士的总督就是真正的正一品大员。

比如左宗棠平定甘肃回民起义后,晋协办大学士,此时他就是从一品;收复新疆之后又晋东阁大学士,秩正一品,这个时候就是以东阁大学士兼管陕甘总督,而不是总督加大学士衔。
二是总督很难入祀贤良祠清代文官死后最高的荣誉当属配享太庙,只是太庙那块冷猪肉不是谁想吃就能吃到的,属于绝对的稀缺品种,只有极少数幸运儿能获此殊荣。
对于大臣来说,死后呢勉强能够得上的只有两样,一为入祀贤良祠,二为易名之典(即赐谥)。相比较而言,入祀贤良祠的难度更大一点。

贤良祠具体又分京师贤良祠与直省贤良祠,通常说的贤良祠特指京师贤良祠。雍正八年,下令在京师关帝庙旁选择吉地,特建庙宇命名为“贤良祠”,以奉祀有功之大臣。
贤良祠的门槛很高,有清一代只有177人享受了这一待遇。从入祀的名单上来看,大部分都是高级京官,层次主要是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有功之八旗高级武职。就以雍正朝入祀贤良祠的13个大臣来看,直省总督只有李卫一人。
其他各朝,能入祀贤良祠的总督也就是一二人,人数远比尚书少很多。这也是有原因的,贤良祠偏重于供奉朝中“文武大臣持躬正直,树绩建勋,完名全节者”。

但是由于条件要求过高,地方督抚大员基本上无缘奉祀其中。所以雍正十年下旨,在各省建立贤良祠于省城,以奉祀守土大吏有功德于民者,不仅总督可以入祀,将军、巡抚、提镇等文武大员,只要符合条件,皆可一体入祀。
三是总督赐谥的概率小于尚书古话说“生有爵,死有谥,爵以殊尊卑,谥以明善恶”。作为高级文官,如果死后没有获得的皇帝赐给的谥号,那么就意味着没有盖棺定论,一生是不完美的。
大臣赐谥难度同样也很大,清代对赐谥的把控向来十分严格,并划定了一条基准线:非一品大员例不予谥。就是说,至少得是从一品的大员,才有资格获得谥号。

尚书自然是没有问题的,死后礼部可以按照惯例向皇帝请谥。可是总督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品大员,礼部是不会主动向皇帝请谥的,只有皇帝特恩才会给总督予谥。
咸丰朝也就是太平天国运功爆发之前,各省总督予谥的概率不大,远远低于各部尚书。到了晚清以后,由于各省督抚的地位不断上升,所以获得谥号的机会也就逐渐增多了。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在政治待遇方面,总督和尚书还是有差距的。不过在实权方面,总督基本上能与尚书平起平坐,甚至还能略高于尚书,尤其是直隶、两江、陕甘三位总督,向来是非皇帝亲信不授。

在晋升方面,总督如果调任尚书也属于平调,尚书出任总督也不算是降级。有些时候,总督调至京师以后,反而能一步到位入阁拜相,或是直接入值军机处进入权力核心层。
清早中期尚书地位高于督抚,清末大清摇摇欲坠,依仗地方汉臣维持局面也是迫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