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汪精卫的小儿子回国祭拜,看到父亲汪精卫与母亲陈璧君的跪像,77岁的老人五味杂陈,含泪说了一句话......2005年的南京,秋风萧瑟,一位77岁的老人,正站在中山陵附近的一处角落。他的目光落在两尊斑驳的跪像上——那是他的父亲汪精卫与母亲陈璧君。这对曾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污名的夫妇,以永远跪拜的姿态向烈士“忏悔”。老人颤抖着双膝跪下,沉默良久后,含泪说了一句话!这位老人名叫汪文悌,是汪精卫的小儿子。汪文悌生于1928年,作为汪精卫和陈璧君最小的儿子,他自幼生活优渥,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中国民众奋起抗争。然而,他的父母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与日本合作,建立伪政府。对于年幼的汪文悌而言,父亲的权势让他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家中频繁出现的日本使节,也令他隐隐感到了不安。他成长于家族最鼎盛的时期,却也见证了父母的陨落。汪精卫曾是革命志士,1905年加入同盟会,投身反清斗争。他曾因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未遂而名声大噪,成了无数革命青年的榜样。然而,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他的理想却逐渐变质。那个在狱中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热血青年,在政治斗争中屡屡受挫。尤其是在与蒋介石的较量中“屡战屡败”,使他变得愈发消极。按照毛主席的说法,年轻的汪精卫是得了小布尔乔亚的狂热症。而当革命路上的种种挫折摆在面前时,他的软弱就暴露无遗。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侵略野心昭然若揭。然而,汪精卫认为中国无法抵挡日本的武力,于是在1938年投靠日本,成立了汪伪政府。他的这一决定,不仅让他背负千古骂名,也将整个家庭拖入深渊。随着抗战的推进,汪精卫的妥协换来的不过是更大的压迫。他的“和平”梦彻底破灭,而他对日本人的利用价值也越来越小。1944年,汪精卫在日本病逝,留下了一个四分五裂的家庭。抗战胜利后,汪精卫的遗孀陈璧君被捕,最终在狱中病死。而汪文悌也未能幸免,他因出身问题,被判刑一年多。汪文悌在获释后,离开了大陆,前往香港生活。作为汪精卫的儿子,连他的名字都成为了沉重的负担。在香港,他选择低调度日,最终成为了一名桥梁建筑师。为了彻底摆脱过往,他移民美国,在异国他乡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他很少提及父母,也很少说起那段历史。然而,无论他走得多远,血脉和记忆却无法斩断。他比谁都清楚,父亲的名字,意味着耻辱。2005年,汪文悌回到了浙江。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到故乡。面对父母的跪像,他泪流满面。这一刻,他既是儿子,也是一名中国人。作为儿子,他无法否认对父母的感情;但作为中国人,他必须直面历史公义。这种撕裂感,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在众人注视下,他含泪说道:“做错了事,就该受到惩罚。”他没有为父母辩护,也没有试图洗白,而是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更是与自己的过去和解。此后,他再未回到故乡,带着复杂的情感,在异乡走完了余生。参考资料《半月谈》:关山远:汉奸!汉奸!汉奸!
蒋介石跟宋美龄也要雕跪石像谢罪于国人!
曲线救国 这一词就这么被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