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对中国动武!为了这句承诺,他扎根“死亡之海”罗布泊,隐姓埋名52年

文史风云 2025-04-12 18:20:49

“没人敢对中国动武!”为了这句承诺,他扎根“死亡之海”罗布泊,隐姓埋名52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婉拒护士的关心:“时间不多了,我还有好多事没做完。”林俊德,1938年3月13日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是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专家。林俊德投身核试验,源于他那颗炽热的爱国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在当时,新中国面临着外部的核威胁。为了打破核垄断,增强国家的国防实力,林俊德他怀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科研的热爱,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核试验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关键时刻,他和小组成员带着自制的钟表式压力自动记录仪,第一时间精准测得了核爆炸的冲击波参数。这可是判断原子弹爆炸成功与否的关键依据,他们的努力让新中国在核领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林俊德又带领回收小组冲锋在前。爆炸后的现场危险重重,辐射、高温、复杂的环境都在考验着他们。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成功完成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为中国氢弹技术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中国开展地下核试验研究,这是一片全新的领域,困难和未知如影随形。林俊德一头扎进研究中,无数个日夜,他对着各种数据和图纸反复钻研,饿了就随便吃口干粮,累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最终,他先后建立起10余种测量系统,为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数据支持。他还不满足于已有的成果,将冲击波测量技术应用到常规兵器试验中。在研究声电报靶技术和声电落点定位技术时,他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来,不断调整方案,改进技术。终于,他成功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难题,让中国在这一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林俊德经历了新中国的45次核试验,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承担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风险。他扎根“死亡之海”罗布泊,隐姓埋名52年,那里环境极其恶劣,气候干燥、风沙肆虐,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而且核试验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危险,核辐射更是时刻威胁着他的健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但他拒绝手术和化疗,忍着剧痛,在病床上争分夺秒地整理科研资料,为的就是能给国家多留下一些宝贵的财富。刚住进医院时,林俊德还能勉强起身坐在桌前工作。可随着病情恶化,他连坐起来都变得异常艰难。护士心疼地劝他休息,他却总是摆摆手,眼神坚定地说:“时间不多了,我还有好多事没做完。”生命的最后十个小时,他坚持把学生和同事叫到病床前,反复叮嘱科研项目的注意事项,交代后续的研究方向。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为祖国换来了一份在国际上立足的底气。参考资料:人民网《院士党员好作风,实干兴邦树榜样》

1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