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后来秦横扫六国,统一了全国,因为秦通过“商鞅变法”使国家强大,后两者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战略,这就是最终统一的原因。
当然不是。在战国史上,诸侯国确实采取了一种反秦的方法,即“合纵”和“连横”。但这种策略的最终结果是什么?今天就说一说。
事实上,在当时的战国七雄中,除了因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之外,还有一个可以与之匹敌的国家,那就是东方的齐国。自春秋以来,齐国一直是世界领先的国家。当时齐国和秦国中间有五个国家,导致了两个大国的对抗和其他五个国家的共存。
而其时的秦国有一名大良造,名叫公孙衍,而张仪离开秦国以后,向秦王推行的正是“连横”策略。秦王加倍赏识张仪的计谋,便将公孙衍弃用了,公孙衍一气之下就离开了秦国,去往了魏国。
张仪的策略是游说附庸国反对其他国家,采取横向联盟的方式来制衡他国。
这五个国家虽然不能单独在国力上与秦国抗衡,但毕竟他们的思想并不统一。因此,在此后大战中,楚国和燕国没有派兵参战,魏、赵国和韩各怀鬼胎,没有竭尽全力,被秦军打败,歼灭了八万多敌军。而在这时候,张仪又向秦惠文王倡议说,三晋国尚无强大起来,我们应该乘胜追击。晋三国指的是韩、赵和魏三国,这三个国家原本是晋国的领土,但后来被晋国最强大的三个家族瓜分,然后才成为的晋三国。
果然,秦军打败了晋三国,这三国不仅向秦求和平,韩国还派王子去秦作人质,可以说是一场大胜利。
苏秦苦学进去以后,到了燕国,受到了燕文王的重用。苏秦向燕文王倡议道,往常秦国的权势最为强大,经常有并吞其余国家的野心,我们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这样才能在这天下留有一席之地。燕文王非常认同苏秦的观念,于是派苏秦开始游说其他五国共同抗秦。
苏秦随后游历战国各国,包括秦以后最强大的齐国。他们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
另一方面,当秦王看到各国强大的盟军时,他要求张仪采取对策。张仪便说,虽然这六个国家的盟军都很强大,但只有齐国和楚国值得关注,只要两国分开,这个联盟就能解决。秦王大喜,因而派张仪出使齐国和楚国。
这个条件可以说是相当丰富了。它不仅能与秦国这样的强国相处,还能带回最初的600里土地。加之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在一旁挑拨,因而楚怀王掉臂一众大臣的反对,欣然答应了张仪开出的条件。
随后,张仪又分别去到了韩、齐、赵等国度,向他们阐发游说了苏秦合纵同盟的弊病,使得他们纷纭脱离了合纵同盟,与秦国建立了连横关系,苏秦的合纵联盟就此瓦解。
后来,楚国派使者到秦国,要求得到答应的土地,但是秦国拒绝了。因为张仪耍了一个无赖,说原来答应把自己的封地给楚国,又不答应归还商于六百里的土地,使者无奈只好回到楚国。
当楚王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当即下令出兵攻打秦国,秦国早有准备,轻而易举就打败了楚国。
不甘心,楚王又派十万大军进攻秦国。但这一次,秦国联合齐国对抗楚国。
要说苏秦的合纵锋利,或者张仪的连横更强,实际上是很难分出一个高低的。张仪能够取胜,主要是因为秦国的实力,六国朝廷各怀鬼胎无法联合起来,给了他利用的机会。
苏秦最后因为合纵的失败,被刺杀而死。或者,张仪会更钦佩苏秦吧,那种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使人叹服。
理论上合纵实力强,实际上,合纵人心不齐,操作起来更难,经不起挑拨,合纵就很容易变成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