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北京初春,63岁的于立群颤抖着翻开泛黄日记本,纸页间赫然躺着姐姐的孕检单——1937年东京妇产医院开具的流产证明。
她突然想起郭沫若临终前死死攥着保险箱钥匙的模样,终于明白丈夫为何连骨灰盒都不许她碰[citation:用户提供]。

1900年上海法租界,于家双姝在祖父清朝榜眼的光环下出生。姐姐于立忱14岁就摆摊写春联,用毛笔字撑起妹妹的明星梦;
妹妹于立群16岁主演《火烧红莲寺》,银幕上红衣翻飞惊艳全国。可没人知道,她们共用的一盒胭脂里,藏着姐姐咳出的血丝[citation:用户提供]。

1934年东京圣路加医院,28岁于立忱与流亡日本的郭沫若相遇。病床前,这个写下《女神》的诗人握着她的手念情诗,护士查房时撞见两人在窗帘后接吻。
三个月后,于立忱颤抖着写下:“他骗我吃下打胎药,说好离婚却转身给日本妻子买和服。”[citation:用户提供]

1937年上海殡仪馆,22岁的于立群看着郭沫若在姐姐灵前哭到昏厥。这个比她大24岁的男人突然抓住她的手:“你姐姐最爱红玫瑰”,说着将999朵玫瑰堆满棺木。
第二年重庆防空洞里,郭沫若在日军轰炸声中求婚:“立忱的遗愿就是让我照顾你”[citation:用户提供]。

新婚夜于立群发现惊人账本——郭沫若同时养着三任妻子:四川老家的张琼华独守空房68年,日本妻子安娜带着5个孩子捡破烂,而她自己正在试穿巴黎定制的婚纱。

面对质问,郭沫若甩出《婚姻法》草案:“新中国需要打破封建婚姻枷锁”[citation:用户提供]。

1951年北京四合院,日本妻子安娜带着混血儿子们破门而入。于立群亲眼看见5岁小儿子被推倒在地,郭沫若却冷脸报警:“这些日本间谍冒充我家属”。

当晚他在日记写道:“革命需要切割历史”[citation:用户提供]。
1978年整理遗物时,于立群在保险箱发现23封未寄出的信——全是郭沫若写给姐姐的情书。最刺眼的是1937年3月15日记录:

“立忱今晨自缢,她终究没等到我的离婚书。也好,省去许多麻烦”[citation:用户提供]。
网友热议:
"文豪的笔能救国,却救不了枕边人"点赞9.8万
"建议把郭沫若情书列入防PUA教材"点赞7.2万
"于立群葬礼该放《红玫瑰》还是《白玫瑰》?"热议3.4万次

翻着泛黄的情书残页,我突然读懂于立群最后的微笑——那不是原谅,是看透才子画皮的释然。
当我们在名人故居仰望那些烫金题字时,别忘了墨水里可能混着女人的血泪。下次遇见满口理想的男人,不妨问他:你家保险箱锁着谁的青春?

2025年故宫文物普查,郭沫若未公开日记惊现夹层,其中一页写着:“立群若发现真相,必走她姐老路”。专家检测墨迹发现,这行字竟写于他们结婚当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