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社交平台上一场名为“大牢出来的女人”的直播戛然而止。账号主人卿晨璟靓——曾因高颜值通缉照爆红网络的“最美酒托”——在粉丝量突破8000时,因“消费犯罪经历”被平台无限期封禁。这场封号风波背后,是一个关于法律、道德与流量经济的复杂议题,刑满人员能否以“恶名”为跳板重塑人生?社会包容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2018年11月,四川绵阳警方发布一则酒托诈骗团伙通缉令,涉案金额140万元。其中19岁的卿晨璟靓因清秀面容引发全网热议,“卿本佳人,奈何做贼”的感叹刷屏网络。一周后她投案自首,最终获刑1年2个月。2021年,卿晨璟靓参与绵阳警方反诈宣传片拍摄,讲述自己拒绝诈骗团伙邀约并报警的故事。尽管该视频由城北公安分局策划,但因舆论风险未获市局支持,后续宣传被叫停。2025年3月,她以通缉令照片为头像注册账号,直播揭秘监狱生活与酒托骗局。尽管自称“警示社会”,但“大牢出来的女人”“最美酒托”等标题被质疑美化犯罪经历,最终触发平台封禁机制。
卿晨璟靓揭秘骗局的内容表面劝诫,却在“最美通缉犯”标签下被解读为变相炫耀,甚至可能诱发模仿。有网友说:“若犯罪经历能成流量密码,法律威慑力何在?”。数据显示,我国刑满人员再犯罪率约8%,与社会歧视导致的就业难密切相关。主播行业门槛低、变现快,成为部分人的无奈选择,但“消费恶名”的捷径又加剧公众反感。
卿晨璟靓的反诈视频曾被质疑“利用公权力洗白”。尽管她声称“以我为鉴”,但警方未持续合作,暴露出官方对“污点人物”参与公益的谨慎态度。其直播内容中,“付费进群听故事”“卡灯牌解锁秘闻”等话术,被指延续酒托时期的诱导消费模式。法律专家指出:“将犯罪经历包装为人设,本质仍是收割猎奇心理获利。”抖音等平台虽封禁“犯罪营销”,但算法仍推高相关内容热度。2025年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行动”,要求打击违规引流,却难阻用户对“监狱秘闻”的窥私欲。
参考“窃·格瓦拉”转型电动车销售的案例,鼓励刑满人员分享创业故事而非犯罪细节,平台可对正向内容给予流量扶持。企业可探索“犯罪记录分级机制”,对非暴力犯罪者开放更多岗位。例如,卿晨璟靓的酒托经历与直播行业无直接关联,但其利用犯罪标签的行为需限制。可以建立刑满人员就业辅导中心,提供心理疏导与技能培训。数据显示,获得稳定工作者再犯罪率下降至2%,远低于平均水平。
卿晨璟靓的账号封禁并非终点,法律赋予刑满人员重生的权利,但公众有权拒绝为“恶名变现”买单。真正的改过自新,应体现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中,而非直播间的话术博弈。“社会可以包容犯错者,但绝不会为流量时代的投机者开绿灯。”
你支持刑满人员利用犯罪经历吸引流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