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印尼政府突然宣布,将在60天内完成与美国关于32%“对等关税”的谈判,承诺增加进口美国商品至多190亿美元,并放宽本地含量要求、开放关键矿产合作以换取关税豁免。理论上,印尼在巨大压力下向美国妥协并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然而在东盟才刚刚与中国深化的“贸易协定”的背景下,这件事情就显得尤为刺眼。印尼这一轮的“下跪”,会有其他可能性吗?
我们先来说说印尼为什么会“下跪”。很明确一点,那就是经济命脉被美国锁死。印尼对美出口的电子产品、纺织品、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出口总额的30%,涉及420万就业人口。若关税落地,仅棕榈油行业年损失将达45亿美元。
当然,印尼这次让步,倒也不是纯粹的投降。而是试图以能源采购的方式,比如100亿美元液化天然气及原油,换取美国对关键矿产的投资。印尼作为全球最大镍生产国,希望借美国资本和技术升级电动汽车产业链,并加入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以对冲中国在东南亚的供应链影响力。这种“能源换市场”的策略,本质是新兴经济体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
但直白地说,虽然印尼这次的妥协,是国际局势动荡下的无奈选择,但有些想法,印尼恐怕有些一厢情愿了。说难听一点,特朗普要的根本就不是你跪不跪,跪到什么程度,而是通过让你让步,来填补美国庞大的贸易逆差。而印尼给美国准备的让步,实则是借助大国博弈,牺牲部分利益来满足自己的产业升级和转向,这一点是断无可能的。尤其是,特朗普对印尼的要求,参考越南和日本的相关协议就可以知道,实际上是要印尼自己套上“狗链”,成为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炮灰”。比如要求印尼签署长期能源采购协议,并加入针对中国的“清洁能源供应链联盟”,甚至可能是主动参与南海议题等附加条件。届时,只会让印尼骑虎难下。被迫卷入大国博弈之中。
当然,回到我们最开始聊的话题,这件事情有没有其他可能性呢?也不能说不存在。毕竟,印尼设定的这个“计划60天完成和美国的谈判”,时间上其实挺微妙。因为美国和印尼这次谈判,涉及到的是关税、产业投资和能源转向灯多方面的领域细节。60天,其实未必够用。尤其是特朗普还是一个想一出是一出的领导人,朝令夕改是常态。
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印尼未必没有打着“拖延时间”的想法,等待中美在关税战上彻底分出胜负,比特朗普不再敢提这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