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降薪事件频发,民营医院情况如何?来源 | 医脉通作者 | 嘴角上扬
4月21日,三博脑科医院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三博脑科”)发布公告披露,公司收到内蒙古自治区监察委员会签发的关于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之一暨董事长张阳先生个人的《留置通知书》和《立案通知书》。据媒体报道,张阳在医疗行业纵横三十余年,不仅是坐拥8家医院的上市公司董事长,还有多项社会职务光环,如他还担任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副会长、北京市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终身名誉会长等职务,其在民营医院领域可谓大佬级别人物,因此,他被带走调查引发了业界不小的震动。有媒体报道称,三博脑科内部人士也对张阳被留置的消息感到意外,并表示他在两天前还接受了央媒采访。目前暂不得知其被留置与立案调查是否与三博脑科的医疗业务相关。对于张阳被留置立案对公司的影响,三博脑科在公告中称,目前,公司已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妥善安排,日常经营管理由高管团队负责,公司及子公司生产经营秩序正常。公司其他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他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均正常履职,公司控制权未发生变化,董事会运作正常,上述事项不会对公司日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民营医院的典范三博脑科医院官网信息显示,三博脑科是以神经专科为特色的医疗服务集团,于2003年由国内知名神经医学专家栾国明、于春江、石祥恩及资深医疗管理专家张阳等人创建。2023年5月,三博脑科正式在深交所上市。目前,三博脑科在全国多地共运营8家医院,其中神经专科医院5家,综合性医院3家,开放床位2300余张,年门诊量99万余人次,住院患者超6.5万人次,年手术量2万余台,其中神经外科手术7000余台。三博脑科可以说是中国民营医院的典范。与当下许多民营医院靠广告引流不同,三博脑科倚重技术,将“技术、品质、服务”作为其经营理念。同时,其为社会办医探索出一条发展新路径,即医教研道路,三博脑科倡导医疗、教学、科研协同发展,以此推动公司在神经专科基础研究和诊疗技术上的提升和创新。三博脑科作为技术型民营医院的代表,特别是在神经外科的高难度手术治疗上在国内占据了相当地位,其成为中国第一家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诊疗的民营上市医院。上市后,三博脑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神经外科联盟,积极引入国际先进设备和技术,推动了国内神经外科诊疗水平的提升。作为中国民营医院的标杆,三博脑科在行业内发挥了积极示范效应:一方面,它证明了专科化、技术型民营医院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学术化运营同样可以实现快速规模扩张和资本市场认可;另一方面,三博脑科的成功也加剧了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在优质医生、核心设备和患者资源等方面的竞争,倒逼公立医疗体系加速改革、优化服务。三博脑科创立的“医—研—教”一体化发展模式,以及“院内联合办学、院外协同诊疗”的合作形式,也为其他民营机构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路径。目前对于三博脑科董事长被留置与立案调查这一突然变动,从医疗界同仁和市场反映来看,普遍比较担心。至于这一变动对中国民营医院的影响,目前尚无法预测。
公立医院降薪事件频发,民营医院情况如何?
今天,笔者想就这一事件,谈一谈中国民营医院的一些现状。近年来,不少公立医院的财政状况均不容乐观。作为一名从医多年的临床医生,笔者对此深有感受。去年,笔者跟医学院的学长们聚会时,学长们考虑笔者绩效长期少发的现状,主动请客买单,所有的聚会费用均由学长们承担。然而,今年公立医院的情况更是急转直下:笔者上个月的绩效也只发了大概300元;有学长已经3个月未能发出绩效奖金;笔者有几位在市级三甲医院工作的同学的奖金也已经降至三位数……目前,笔者的同学所在医院中,财政状况稍好的医院为省级医院以及医科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整体来看,其他公立医院的绩效奖金多呈现出断崖式下跌的情况。近期,不少在公立医院工作的同学都在考虑是否跳槽到民营医院,但是目前从身边的同学来看,民营医院的情况也是一言难尽,有从厦门著名私立三甲医院跳槽回福州大型公立三甲医院的同学,从其反馈来说,有些私立医院目前情况也不容乐观,并未像外界所想的那样前景一片美好,同样存在在严重的官僚管理体系,利益至上导致同科室人员内斗跳槽的,公立医院的弊病同样也在一些民营医院中存在。有媒体曾报道称,从2020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两年半的时间内有多达2000余家民营医院破产倒闭。随着疫情逐渐稳定,形势却并没有太乐观,更多的民营医院在艰难走出疫情期后,最终却迎来了破产、倒闭或转让的结局,其中不乏规模较大、定位高端的医院。有业内人士感慨道:“中国民营医院似乎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倒闭潮。”未来或许会有很多民营医院会在这场“倒闭潮”中被淘汰出局。这一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高额固定成本与融资受限民营医院在土地、设备和人员投入方面支出巨大,却无法享受公立医院的政策补贴和低息贷款。一旦患者量不足或应收账款回收迟缓,现金流迅速枯竭,难以维系正常运营。公立医院的强势竞争公立医院在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患者报销倾向公立机构。民营医院若定位过于泛化,就很难吸引医保患者,只能靠高毛利项目维持,经营风险大幅上升。政策与监管不确定性许可证审批、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协议的政策导向不够明确,令民营资本难以做出长期投资规划,也增加了运营中途遭遇政策调整的风险。此外,中美关税摩擦也对民营医院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对进口医疗设备、药品与耗材征收10%–25%的额外关税,使得医院运营成本额外上升5%–8%,不少机构不得不提价或缩减服务范围,以缓解成本压力。从现在来看,中国的民营医院整体运营状况并不乐观。展望未来,中国民营医院要在政策、资本与市场的夹缝中生存并发展,随着外资独资医院政策的放开,优质民营医院将面临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双重涌入——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笔者认为只有坚持专科差异化定位、强化规范化治理与合规运营,并通过与国际医疗集团或高校科研平台开展合资、合作,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足;同时,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医改配套政策,为民营医院提供公平的医保准入和融资环境,引导行业朝着多元、优质、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公立医院or私立医院?这个选择题该如何选?
什么样的医生适合去公立医院,什么样的医生适合去私立医院呢?在中国,笔者认为公立医院更适合那些具有浓厚学术兴趣和稳定职业需求的医生:他们可以依托三甲平台开展科研课题、承担教学任务,接触多学科、疑难重症病例,从而系统磨练综合诊疗能力;同时完善的编制、社保和职称晋升体系,也能为他们提供稳固的职业保障和社会认可。相比之下,私立医院则更适合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渴望高绩效回报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医生:他们可以凭借自身技术优势迅速形成品牌差异化,参与市场化运作与互联网医疗模式,以更灵活的收入分配和项目分成机制获取更高回报,并在优化患者体验和医疗服务创新中发挥主动作用。最后,笔者再说一句自己的体会,不要盲目的相信那些“网络成功学”大师的所谓“跳出生活舒适区”的言论,对于很多人而言,你的舒适区往往是你能力的极限,超过你能力的极限,你大概会遭受社会的毒打。对于医生同样也是如此,有些医生只适合在某些公立医院,而有些医生更适合在私立医院发展,选择那个最合适你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