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重庆谈判,老蒋允诺给毛泽东省长一职,伟人听后是什么反应?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的号角刚刚吹响,国共两党的政治博弈就已经悄然展开。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斡旋下,毛泽东携周恩来等人飞抵重庆,开启了这场牵动全局的重庆谈判。谈判桌上,双方就军队整编、解放区归属等问题展开激烈交锋,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就在此时,蒋介石抛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提议:愿意让毛泽东出任一省省长。这个提议立即引发各方关注:蒋介石为何会提出这样的建议?他究竟想让毛泽东担任哪个省的省长?而面对这个看似"诚意满满"的提议,毛泽东又是如何应对的?在43天的谈判过程中,这个省长职位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政治玄机?
一、谈判前的暗流涌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消息传遍中国大地。然而,在欢庆胜利的烟火中,国共两党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政治较量。8月11日,蒋介石就已经发出第三次邀请,希望毛泽东前往重庆商谈国家大计。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开始向华北、华中等解放区推进。8月14日,何应钦以"接收"为名,命令解放区内的日军向国民党投降,企图借机控制这些地区。国民党军队还在河北、山东等地区与八路军发生多次摩擦,形势日趋紧张。

美国政府对中国局势的发展也极为关注。8月初,杜鲁门政府派遣魏德迈将军来华,与国民党高层进行密谈。随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开始积极斡旋国共谈判事宜。美国一方面向国民党施压,要求其与共产党谈判;另一方面又暗中支持国民党接收日军投降和控制关键城市。
在延安,对是否参加重庆谈判,党内出现了不同意见。林彪、任弼时等人认为蒋介石此举别有用心,主张谨慎对待。但毛泽东认为,谈判可以争取和平民主的可能,同时也能赢得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的同情支持。
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制定了谈判策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军队和解放区问题上不作原则性让步;积极争取中间势力,扩大统一战线;准备应对谈判破裂的可能,各解放区要做好军事准备。

8月23日,朱德总司令向各解放区发出指示:在自卫原则下,坚决反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但不要主动扩大战事。同时,各地要加紧整训部队,储备军需物资。
8月25日,周恩来率先抵达重庆,开始与国民党方面进行预备性接触。他与张群、邵力子等国民党要员举行了多次非正式会谈,摸清了国民党的底线和真实意图。

8月27日晚,在延安机场,毛泽东对前来送行的朱德说:"此去重庆,就像进入虎穴。但为了和平,为了让全国人民看清楚谁在真正争取和平,这一步必须走。"当晚,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登上了由美军提供的专机。
1945年8月28日清晨,载着毛泽东一行的专机降落在重庆江北机场。重庆各界代表、新闻记者和大批群众自发来到机场迎接。这是毛泽东首次公开亮相国民党统治区,他的到来立即在重庆掀起了轰动效应。
二、重庆谈判的开场较量

毛泽东抵达重庆的消息迅速传遍大街小巷。当天下午,重庆《新华日报》发行了号外,整个重庆城沸腾起来。大批市民和学生自发聚集在黄山官邸周围,希望一睹毛泽东的风采。这种热烈的民间反响,完全出乎国民党当局的预料。
8月28日晚,蒋介石在官邸设宴款待毛泽东一行。席间,蒋介石表面热情,频频向毛泽东敬酒,但在谈及实质问题时却态度强硬。蒋介石提出了著名的"三原则":一切谈判必须在"法统"框架下进行;军令政令必须统一;问题必须一次性解决。

8月29日,第一轮正式谈判在黄山官邸展开。国民党方面由张群、邵力子为代表,共产党方面则是周恩来、王若飞主谈。张群开门见山提出要求共产党交出军队指挥权,被周恩来当场回绝。
当天下午,在重庆各界举行的欢迎茶会上,出现了一个令国民党颇感尴尬的场面。参加茶会的各界人士争相与毛泽东握手交谈,对国民党代表却显得冷淡。这一幕被当天的《大公报》记者详细记录下来。
8月30日,国民党方面转变策略,提出愿意承认部分解放区,但要求共产党军队必须改编为国民党军队序列。周恩来针锋相对地提出,解放区军队可以改编,但必须保持独立建制和指挥权。

9月1日,谈判进入关键阶段。邵力子提出要将八路军、新四军缩编为20个师,并交由国民政府统一指挥。王若飞立即指出,共产党军队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不能简单地用"缩编"来解决问题。
9月3日,在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的同一天,蒋介石突然宣布要暂停谈判三天。这三天里,国民党军队加快了向华北、华东地区推进的步伐,意图通过军事压力迫使共产党在谈判中让步。

9月6日谈判复会,国民党方面提出了更为苛刻的条件:要求共产党立即撤出山东、河北等地区。周恩来据理力争,指出这些地区都是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换来的,不能轻易放弃。
9月8日,蒋介石亲自约见毛泽东,试图以个人威望压服对方。会谈持续了四个小时,双方各不相让。当天晚上,毛泽东与党内其他领导人连夜商议对策,决定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寻找突破口。
9月10日,谈判出现转机。周恩来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共产党军队可以适当缩编,但必须保留足够的自卫力量;解放区可以改组地方政府,但必须保证人民已有的民主权利。这个方案为后来的谈判指明了方向。

三、谈判桌下的暗中较量
在重庆谈判表面平和的气氛下,双方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暗中博弈。9月12日,国民党军队总司令部秘密下达了"加紧部署"的军事命令。陈诚部队开始向苏北集结,胡宗南的部队则向陕甘边界推进,杜聿明的部队也在华北地区频繁调动。

与此同时,解放区内的形势也在悄然变化。根据朱德的密令,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加强了对平汉铁路的控制;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则在台儿庄、临沂一线构筑防御工事;聂荣臻指挥的晋察冀军区也在加紧储备军需物资。
9月15日,一个意外事件打破了谈判的表面平静。重庆大学的学生自发组织了一场和平请愿活动,近千名学生手持"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的标语,从校园游行到市中心。这次活动很快得到其他院校响应,参与人数迅速扩大到五千多人。国民党当局派警察驱散集会,导致多名学生受伤。
消息传开后,重庆各界群情激愤。当地进步报纸《新华日报》、《大公报》对此进行了报道,引起全国关注。美国驻重庆总领事馆也将这一事件报告给了华盛顿。赫尔利立即约见张群,表示美国政府对事态发展表示关切。
9月17日,周恩来与张群进行了一次秘密会晤。会谈持续了三个小时,双方就军队整编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换。张群透露,国民党高层对重庆民众支持共产党的态度十分不满,要求加快军事部署。周恩来则明确表示,如果国民党执意发动内战,共产党将奋起自卫。
9月20日,赫尔利分别会见了蒋介石和毛泽东。他向蒋介石转达了杜鲁门总统的信息:美国希望中国能够和平统一,但不会支持任何一方发动内战。同日晚上,赫尔利又与毛泽东进行了长谈,详细询问了共产党对军队改编的具体设想。
9月22日,一份来自华北的情报引起了各方关注。晋绥军总司令阎锡山秘密派人接触共产党代表,表示愿意在军队改编问题上采取中立立场。这个消息传到重庆后,国民党方面立即派人前往太原进行疏通。
9月25日,周恩来与国民党军政部次长白崇禧进行了一次非正式会谈。白崇禧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允许共产党在某些区域保留一定数量的军队,但必须接受国民政府的统一指挥。周恩来没有当场表态,只说需要与延安方面商议。
在谈判持续的同时,双方的情报战也在激烈进行。国民党特务机关加强了对共产党代表团的监视,而共产党则通过地下党组织,密切关注着国民党军队的调动情况。这场看不见的较量,直接影响着谈判桌上的进程。
四、省长职位的政治玄机
9月28日,谈判进入关键阶段。这一天,蒋介石通过张群转达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提议:愿意让毛泽东出任一省省长。这个消息很快在重庆政界传开,引发各方揣测。据当时参与谈判的邵力子后来回忆,蒋介石最初提出的是让毛泽东担任陕西省主席。
这个提议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陕西是共产党的大本营所在地,让毛泽东出任该省省长,表面上是对共产党的让步,实际上是想通过行政体系将延安纳入国民政府的管辖范围。同时,这也是一个分化共产党的策略,试图用高官厚禄来瓦解共产党的团结。
10月1日,国民党方面又抛出新的条件:除了陕西省长的职位外,还可以让共产党在其他省份担任副省长或其他要职。张群在一次非正式谈话中提到,可以考虑让周恩来出任江苏省政府委员。
10月3日,一份来自南京的密电透露了更多细节。国民党准备在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方政府中给予共产党一定数量的职位,但前提是共产党必须接受军队改编方案。这个消息传到重庆后,立即引起了美国驻华使馆的关注。
10月5日,蒋介石再次约见毛泽东,详细阐述了让共产党参与地方政府的构想。根据这个方案,共产党可以在若干省份获得一定比例的政府职位,但必须承认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权。毛泽东在会谈中提出,政府职位的分配必须与军队、解放区等问题统筹解决。
10月8日,国民党方面又提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职位分配方案:除了陕西省长外,共产党还可以在华北五省获得三个副省长职位,同时在各省政府中占有25%的委员名额。这个方案得到了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支持。
10月10日,一个意外情况打乱了国民党的部署。山西省主席阎锡山突然表态,反对在晋绥区域实行政府职位的重新分配。原来,阎锡山担心共产党进入山西省政府后会削弱他的势力。这个插曲反映出国民党内部在处理共产党问题上存在分歧。
10月12日,周恩来与国民党军政部长陈诚进行了一次长谈。陈诚明确表示,政府职位的分配必须以接受军队改编为前提。周恩来则强调,共产党不会用行政职位来交换军队指挥权。
10月15日,一份来自延安的指示改变了谈判走向。延安明确反对接受单个的省长职位,要求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联合政府。这个立场得到了民主同盟等党派的支持。国民党的分化策略就此破产。省长职位这张政治牌,最终未能在谈判中发挥预期的作用。
五、谈判的最后较量
10月17日,谈判进入最后阶段。这一天,国民党方面提出了最后通牒式的条件:限期三天内就军队改编问题达成协议,否则将中止谈判。张群在递交最后方案时表示,这是国民党的底线。方案要求共产党军队必须在六个月内完成改编,并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统一指挥。
10月18日,一个重要情报传到重庆。美国驻华北特使赫尔利向国务院发出警告:如果谈判破裂,内战将不可避免。同一天,英国驻华大使馆也向伦敦发回密电,认为中国局势正处于危险的转折点。
10月19日,局势突然发生变化。国民党军队在华北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调动,胡宗南部队向陕甘边区推进,徐州、郑州等地的国民党军队也开始向共产党控制区施压。这些军事动向引起了重庆各界的强烈不安。
10月20日,周恩来与邵力子进行了最后一次正式谈判。会谈持续了五个小时,双方就军队改编、解放区政权等核心问题展开激烈交锋。周恩来明确表示,共产党可以接受部分军队改编,但必须保留足够的自卫力量,并维持解放区的民主政权。
10月21日上午,一份来自延安的电报改变了谈判走向。延安同意在军队编制问题上做出让步,但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保持独立的军事指挥系统、保留主要的军事力量、维护解放区的民主制度。这个方案为打破僵局提供了可能。
10月21日下午,毛泽东与蒋介石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谈。会谈结果出人意料:双方同意签署《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国共双方将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通过政治协商会议解决中国的政治军事问题。
10月22日,《双十协定》正式对外公布。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确认和平建国的方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实行军队整编、保障人民权利等。这份协定的签署,标志着长达43天的重庆谈判落下帷幕。
10月23日,各方对协定的反应不一。美国驻华大使馆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开端,民主同盟等党派表示支持,但国民党内部的强硬派则对协定表示不满。当天下午,重庆各界群众自发举行庆祝集会,表达对和平前景的期待。
10月24日,毛泽东一行启程返回延安。临行前,他在机场发表简短讲话,强调和平建国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仍在继续向北推进,表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重庆谈判虽然结束,但双方的较量并未停止。这场历时一个半月的谈判,不仅展现了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博弈,也反映出中国政局即将面临重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