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传统医药大国,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这一独特医学体系,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实践凝练而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智慧。”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赵菁作为医药界人大代表,重点关注的是中医药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成都中医药大学近年来在创新领域有许多成果“落地”。比如,联合多家市属医院打造中西医结合创新网络。
依托这个创新网络平台,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依托院校合作,近3年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发表SCI论文逾240篇;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挂牌“附属第五人民医院”后,启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向医教研管综合型医院转型;成都市公卫中心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共建“中西医结合疫病研究院”,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探索肿瘤免疫治疗新路径。
中医传承千年凭的是实力和疗效,如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创新突破,让我们看到了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也让我们将目光聚焦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西医结合专业。
在软科2024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西医结合学科排名第18,排名层次进入前30%,甚至超越北京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双一流高校,足见该学科的强劲实力。
而该校的中西医结合实力并非是“空穴来风”,其所属的基础医学院成立于1987年,涵盖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和基础医学三个学科群,中西医结合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之一。在近70年的发展中,前其由潘祖禹、匡调元、宋熙、姚鸣春等老一辈中西医结合老专家带领下,如今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取得多次重大进展:从1999年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到2000年取得西部地区第一个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学位授予点,再到2012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除此之外,成中医的科研平台也是西南地区TOP级。更有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科研实验室2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依托这些一流平台,为中医药发展不断赋能。比如中医证候生物学AI数智化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医药干细胞研究院,各项科技创新平台的不断落成……
如此也能说得通,成中医为何有实力能够多次承担起许多重量级创新项目,并有许多成果“落地”,获得多项荣誉。
当然,成中医的“创新”并不只停留在科研,更是将这样的思维覆盖到人才培养上。
比如,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唐容川班)便值得关注,采取5+4年制, 虽然九年制的学制长,但不用“卷考研”,毕业就是医学学士与中西医临床医学博士;
学院还开创了全国中医心理学科,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融合中医辨证思维和现代医学、具有医学健康心理咨询和健康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让中医人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显然,成都中医药大学已经在中医创新这条路上交出了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