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超市的清洁用品区,那摆放肥皂的货架仿佛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小世界,各式各样的肥皂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保准让你看得目不暇接。你瞧,它们的形状千奇百怪,有像圆润鹅卵石般可爱的圆形肥皂,也有规规矩矩、方方正正的方形肥皂。颜色更是丰富多样,从给人清新之感的浅蓝色、嫩绿色,到吸睛的玫红色、金黄色,简直就像打翻了颜料盘。再看看肥皂的成分表,那更是让人一头雾水,各种专业术语、化学名称让人摸不着头脑。正因如此,好多人在挑选肥皂的时候,一下子没了主意,最后往往被肥皂散发出来的迷人香味,或是精美别致的包装所吸引,干脆就跟着这些表面因素做了选择。毕竟,那扑面而来的芬芳,或是设计得让人爱不释手的包装,实在是难以抗拒。

在日常生活里,肥皂可是很多人离不开的清洁好物,每天都得和它打交道。甚至还有些人图省事,一块肥皂包揽了洗脸、洗澡、洗手的活儿,觉得这样既方便又能保证干净卫生。可大家不知道,肥皂背后隐藏的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近些年来,一些关于肥皂成分与致癌风险的研究数据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虽说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拍板定论,直接把某一类肥皂定性为致癌物,但肥皂里的一些关键成分,已经被多个权威机构盯上,列入了潜在风险名单里。这里头,有四类肥皂最容易让咱 “中招”。要是长期使用这四类肥皂,咱的皮肤屏障很可能会受到损害,肥皂里的某些化学物质还有可能透过皮肤进入身体内部。在特定的条件下,这些物质会干扰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甚至可能引发癌变前期的一些反应。下面,咱就来好好认识认识这四类存在潜在风险的肥皂。

含三氯生的肥皂:抗菌光环下的隐患
以前,三氯生(Triclosan)在肥皂里可常见了,尤其是那些打着 “抗菌”“抑菌” 旗号的肥皂,几乎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杀菌能力强的肥皂肯定更好用,所以对含三氯生的肥皂特别偏爱。但事实并非如此。早在 2016 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就公开宣布,禁止在洗手液、沐浴液里添加三氯生。为啥呢?因为对于三氯生在人体中的安全性,一直缺乏长期有效的研究数据支撑。而且,动物实验发现,三氯生会捣乱内分泌系统,破坏甲状腺功能,甚至和某些类型的乳腺癌细胞增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科研人员在小鼠模型里模拟了长期接触三氯生的环境。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小鼠的肝脏组织出现了氧化损伤加重的情况,细胞再生能力也明显变弱,最后还诱导出了类似肝癌前期的病变。研究还指出,三氯生被皮肤吸收后,会在体内慢慢积攒起来,而肝脏和肾脏作为主要负责代谢和排泄的器官,即便长期处于低剂量接触状态,也存在潜在的风险。2021 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面上 20 种洗护类肥皂进行了成分抽检。结果发现,有 3 种样品明确标注含有三氯生,还有 1 种样品虽然标签上没写,但检测出了极少量的残留。对于咱普通消费者来说,根本没办法光凭眼睛看,就知道肥皂里有没有三氯生。这也说明了加强对成分标签监管和解读的重要性,咱可不能只听产品宣传就觉得它安全。

香精含量高且来源不明的肥皂:香味背后的危机四伏
在超市货架上,有一种香味型肥皂特别显眼。这类肥皂数量不少,尤其是价格比较亲民的那些,它们颜色艳丽得夺目,味道浓郁得扑鼻。常见的有玫瑰花香、牛奶甜香、柠檬清新香等各种勾人味蕾的香味。可当我们去查看它们的成分表时,往往只能看到简单的 “香精” 二字,至于到底是由哪些香料调配而成的,却一点说明都没有。实际上,很多香料都是人工合成的,其中包含苯甲醛、苯乙醇、香兰素等衍生物。单次使用这些香料,对皮肤的影响可能不太明显。但要是高频率地使用,一部分人就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皮肤屏障会被破坏,角质层也会慢慢变薄。在长期的刺激下,皮肤细胞发生突变的风险也会跟着升高。

特别是某些合成香料里含有的邻苯二甲酸酯,这一类成分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 “内分泌干扰物质”。它可以通过皮肤、呼吸道或者消化道进入人体,对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有研究在母体羊水和乳汁里检测出了极少量的邻苯二甲酸酯,这表明这些物质具有一定的生物蓄积性。虽说通过肥皂香味吸收的剂量通常比较小,但对于孕妇、儿童这些敏感人群来说,这种风险可千万不能忽视。
含人工染料的鲜艳肥皂:美丽外表下的危险陷阱
走在市面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所谓的 “水果香皂”“花瓣手工皂”,它们的外观美得让人移不开眼,色彩鲜艳得就像一幅幅绚丽的画作,仿佛一件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然而,这些漂亮的颜色可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靠人工染料调制出来的。在一些质量不太好的产品里,可能会添加偶氮染料。这类物质分解之后,有可能释放出芳香胺。而有些芳香胺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 2B 类致癌物,也就是说对人类有可能致癌。当我们的皮肤完好无损时,吸收这些物质的量可能相对较少。但要是皮肤有破损、患有湿疹,或者角质层功能下降,皮肤的渗透性就会变强,吸收量也会跟着增加。

2020 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一批彩色手工香皂进行了抽检。结果显示,有 2 个样品检测出含有禁用偶氮染料残留。其实,这在行业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只是咱普通消费者根本没办法分辨香皂的颜色是怎么来的。厂家在标注成分的时候,往往不会详细说明用了哪种染料,只是笼统地写个 “色素” 或者 “CI 编号”,消费者就算看到这些字样,也很难查到实际的成分。
强碱性且未调节 pH 值的肥皂:清洁力背后的肌肤伤害
在一些宣称 “去油超强”“洁净力超高” 的肥皂品牌里,常常能发现含碱性强且未调节 pH 值的肥皂。这类肥皂用来洗衣洗碗确实挺合适,可让人担心的是,好多人居然用它们来洗脸洗澡。这种强碱性肥皂的 pH 值在 9 以上,对皮肤角质层的破坏性可不小。要是长期使用,皮脂膜会受损,皮肤里的水分会大量流失,进而导致皮肤变得干燥、脱皮,变得又敏感又脆弱。对于本身就有皮肤病史,或者皮肤屏障比较薄弱的人来说,这类肥皂简直就是慢性刺激源,会让皮肤长期处于炎症微环境中。
医学研究早就发现,皮肤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和某些皮肤癌,比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有关系。虽说不能绝对地说用了这类肥皂就一定会得癌症,但让皮肤长期处于炎症状态,无疑是给细胞变异创造了条件。一项发表在《皮肤科学杂志》的综述提到,强碱性洗涤产品是导致皮肤 pH 失衡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尤其是洗手太频繁、洗澡时间过长,都会让皮肤原本应该维持在 4.5 - 5.5 之间的弱酸性状态彻底被打破。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老人喜欢一块肥皂从头到脚都用。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皮肤本来就比较薄,再用这种碱性肥皂,时间长了,就会感觉皮肤又痒又干。反复地抓挠之后,皮肤会慢慢变厚、发红,甚至出现反黑的情况,最终可能形成慢性皮肤病灶。广东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的门诊数据显示,在 65 岁以上因为皮肤干裂、瘙痒来看病的患者里,超过 60% 的人都有使用强碱性肥皂洗澡的习惯。
肥皂的问题,可不单单是成分本身的事儿,消费者没办法识别风险也是个大难题。很多肥皂的包装根本不把完整成分标注清楚,有的只列出几个 “主要成分”,有的甚至就简单写个 “表面活性剂、香精、色素”,连具体的化学名称都没有。咱普通消费者又不太懂怎么看成分表,往往只关注肥皂的味道好不好闻、清洁力强不强。一旦养成了使用习惯,可能几十年都会一直用同类型的肥皂。这才是最让人担忧的地方。
或许有人会问,到底有没有完全安全的肥皂呢?这事儿可不能一概而论。就算是成分安全的皂基产品,如果使用方法不对、使用频率太高,或者不适合个人肤质,照样可能引发问题。不同的皮肤类型,适合的清洁强度也不一样。婴儿、孕妇、老人还有皮肤病患者,都不适合用香味太浓、泡沫太丰富、碱性太强的肥皂。如今市面上一些号称 “中性肥皂” 或者 “婴儿皂” 的产品,实际上成分并不温和,只是打着营销的幌子罢了。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