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这致命的熟悉感

笔墨之林 2025-04-24 16:20:25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毛姆“人生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是《刀锋》,这部长篇小说写于1944年,被誉为毛姆晚年成熟之作,凝结了作家对人生的全部思考。小说发表后畅销美国,流行世界,是因为它反映了战后社会的普遍心理,特别是青年的迷惘情绪,再加上毛姆老道圆熟、技高一筹的叙事技巧和才能,使得《刀锋》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这本书我是第一次读,却有一种深深的又或者致命的熟悉感。这种感觉来自三个方面,也可以用一个认知方面的经典哲学观点来描述: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心中的成见,让我开卷后漫不经心。小说《刀锋》的核心主题是对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通过书写一名青年对人生意义的漫长探索,描绘了一战以后西方世界从上流社会到社会底层的生活百态。主人公拉里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后,目睹了朋友的死亡,开始对以往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产生怀疑,从而踏上了寻找人生真谛的道路。他放弃了原本富足安稳的生活,拒绝了体面的工作和婚姻,游历世界,深入不同的文化和哲学领域,如阅读哲学书籍、在煤矿打工、去印度修行等,不断探索内心深处对于生命意义的困惑,展现了一种精神层面的极致追求。初读《刀锋》时,我以为又是毛姆这位“最会讲故事的天才作家”的一部写作风格鲜明、细节设计精彩有趣的“浮世绘”。自以为已经可以预判整个故事线的走向,无非又是一部告诫世人“人生如履刀锋,无人能全身而退”的小说,又或是一份毛姆探索自我价值、存在的意义等人生终极问题的个人答卷。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认真读完此书,静静得到哲学的洗礼,同时重温学习毛姆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剖视人生和社会的语言风格和叙述角度,去认识一遍那个时代的人物群像就好。但是我错了,随着阅读的页数慢慢增加,随着似曾相识的感觉一阵阵来袭,我才知道,70岁的作者真的很老到,他是要用这些以真人为原型的故事,引导读者超越对世间万物的表面认知,去反思自己的认知模式和观念,鼓励人们用一种批判性思维和对表象的质疑去不断追问、探究,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书中人物之间的对话精彩且富有张力,充分展现出每个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性格差异,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样本。伴随着逐一读到每个人站在自己人生之路分叉点的选择时,我不禁为毛姆睿智的设计赞叹。原来,这本书真正要展示给我的,并不是我开启扉页时预料的那样,而且它揭示的真相,80年来也不过时。东野圭吾曾说:“世界上最难以直视的两样东西,一是太阳,二是人心。”正是此理。人性的这把双刃剑,刀锋也很凌厉。我们既不能完全顺从,也不能一味对抗,顺人性而为,极易找到成功的捷径;逆人性而动,或许可能找到成长的阶梯,一切看你如何选择。譬如,庸俗而善良的成功人士埃利奥特(有的译本为“艾略特”)一生终为虚荣所累,其实是因为寻找到了自己的灵魂栖息地(社交),从而全力以赴去做一切让内心燃烧的事情;清醒而坚韧的富家女伊莎贝尔,在每个十字路口的选择都异常坚定,因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然也不会在感情和物质面前迷失自己,甚至在命运发给她一副烂牌时,也没有因输牌下了牌桌;弱势而大胆的底层人物苏珊娜,展现了一个风尘女的逆袭,既能像杂草一样能顽强适应环境,也能像大树一样不依附于婚姻的供养最终实现有产阶级的跃升。用毛姆在另一本书《月亮与六便士》中所说的来评论这一切,恰如其分:“那时候我还年轻,不知道真挚里藏着多少做作。高尚里掺杂着多少卑鄙。或者邪恶里也找得到美德。”套用今年一句流行语来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开卷之时,我确实因自己的浅薄而轻判了这部小说的哲思分量,开始阅读时思想上一些的轻慢,确实与书中周遭人对于几位不完美的主角的指指点点、鄙视甚至唾骂相似,都是用自己心中的“一杆秤”就想要全面评判对面的对象。其实高质量的阅读,不要预设结果,不要去空立一座无知的大山,阻挡了自己的视野,只需以更为开放的心态,带着未知好奇的眼光,去认真看待书中碰到的每一个鲜活人物,明白人性是深刻而复杂的,接纳他们各自的弱点,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他们的命运脉络,把握住故事线精彩的走向即可。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反转的故事情节,令我读来意犹未尽。小说中设计了很多精妙反转的故事,读来有趣,书中丰满的人性也是靠很多精彩的故事反转来支撑的:第一个戏剧性转折,应该是伊莎贝尔果断决定和拉里终止婚约。这样的结局并不让人觉得意外,因为这一对世人眼中的璧人,他们的爱情,终归会因为受到个人价值观、生活目标、人生意义的追寻等方面的影响。但是第二个反转就让人意外了,即放荡女苏珊娜,因被极度嫉妒的伊莎贝尔设计、自入圈套而主动放弃与拉里的婚事,这样就让人读得过瘾也唏嘘,心情随着书中人物的悲喜而起伏,还时常会感叹人性的弱点,感叹“果真是刀锋难越,唯有自渡”。其实,读者得到这样的阅读体验,仍然是还没有深刻了解到人性的复杂与丰富,还没有学会不勉强对方,允许别人做别人,而自己做自己。到了令人意外的一个极大的反转,是拉里参加一战后平安归来,在人世间“游荡”了一段时间后,看似机缘巧合又像是命中注定去了印度,但最后却选择了回到红尘中继续修行,做了一个出租车司机,把每个平凡时刻都活成修行场。这,或许就是对抗那个时代利刃的最好方式。这,就是真正的精神觉醒。读到这样的主角结局,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觉得自己的认知又得到了一层升华。我开始以为的写实小说,原来是个哲学寓言,那些各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反复出现的剧情起伏,只是要告知你:人生没有统一标准:你所选择的,就是最好最适合你的。请,勇敢做自己,去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活出你自己,去努力变成自己钦佩的样子!《读书人》杂志曾这样评论毛姆的作品:“如果你害怕直面生活,最好不要去碰毛姆的书。”我个人的观点却恰恰相反,“如果你害怕直面生活,最好先从读毛姆的书开始。”因为在他的笔下,总能让我们看见对世间名利的“贪嗔痴”如何在形形色色的人物心中扎根,又有多少逐渐清醒的人儿在凭借着自己的感悟在努力自救,获得救赎之道。让我们逐渐意识到自我存在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也有勇气去努力挣脱世俗的束缚,去发现和定义真正属于自己的存在方式。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掩卷叹刀锋,“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毛姆在书中引用了一句话: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人生在世,总有焦虑。年轻时,焦虑事业,焦虑爱情;中年时,焦虑养家,焦虑儿女;年老时,焦虑身体,焦虑死亡。如果我们能不断挣脱自我绑架的束缚,敢于承受不断失去也许就有可能通向自由。忽然联想到了李银河那一本随笔集的名字:《一生所寻不过爱与自由》,是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该如何过好这一生?我们都敢于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再多憧憬一点“边走边唱”,去经历、去投入、去寻找专属于自己的“爱与自由”吗?看完《刀锋》,我对于书中的人和事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要通透地知道如何以更为开放、更为深刻的视角去认识世界和理解人生;要学会去取舍对于别人的期待与自己的热爱,接纳人性中的弱点,发现和挖掘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要清醒地意识到如何解决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正视自己才能越过人生中的每一道寒光闪烁的“刀锋”。无论时光如何更迭,不变的是世事无常,以及内心的平静和解脱。跟随着书中的描写,我也深深地共情了拉里,举两个方面为例:一个是去年年底一位年轻家人的突然离世,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迫近、生命的脆弱,禁不住去思考活着的意义,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个罗曼·罗兰笔下真正的英雄:即认清了这世界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另一个是我自己喜欢的写作爱好,自上学起至今坚持已有二十余年,对于这种在世人看来无用的爱好,因写作而取得过的荣誉或得到的嘲笑,个中甘苦只有自己知道,各种悲喜亦是不可能完全得到别人的同频共振。这种内在的冲突,也让我感觉自己有时候也是活成了一半是拉里,一半是伊莎贝尔;一边是理想,一边是现实。但是如果彻底放下对“结局”的执念,宽容人性的混沌、敬畏选择的重量,在这破破烂烂的世界,自己一路修修补补,总能寻找到自洽的微光吧。当许多人都在努力“活”的时候,也有人清醒地走向了“生”。拉里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希望在这短暂的一生中,真正摆脱物质羁绊,在喧嚣嘈杂的人世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清醒和心灵的安宁,以一种从容的姿态行走,把真正属于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富有生机、更鲜活一些。我做不到拉里,但我向往拉里,我愿意向他的道路靠近。每一次命运的刀锋划过,或许就是我们个人“修行”或成长的契机。每当内心纷杂的时候,我就会用毛姆书中的这些理念提醒自己:人生其实有着巨大的容“错”率。无论你走怎样的一条路,只要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渴望,清楚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可以带着期望去追寻,大胆往前走。事实上也是如此,我写作悼念突发急病作古老父亲的一篇文章,在他辞世的第一年神奇般地于祭日当天被正规媒体刊出,为当天祭品增添了一份女儿思念;于第二年又被选录于书集出版,成为了无法释怀的老母亲时常捧读的枕边书、案头书,剩余时光里可以追忆的雪泥鸿爪。想想我的写作启蒙来源于老父亲的言传身教,而他身后又用这一篇专属文章来予以纪念,这何尝不是某种意义上的一次完美闭环,而这,也就是我想要的最美的成就感吧。读完全篇小说,我欣喜自己选对了作品。尤其是当读到了第五章节,埃利奥特(有的译本为“艾略特”)请教叙述者关于英国诗人兰多《生与死》那首诗的全文时,它也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一首诗,尤其是书中采用了杨绛先生的译文版本: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也是我多年前就很认可并收藏激励自己的话语,所以我确信,《刀锋》这本书与我有缘。它的叙事风格、它的冷静捕捉、它的沉稳深邃、它的不动声色,都深深击中了我的心,这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此次的阅读体验尤其难忘。很主观的一点个人感受,与各位读友们共勉。感谢笔墨之林老师,感谢这次共读计划活动,第一本品读的书,就带给了我极大的收获!作者:云想衣裳,第6期百日共读计划成员。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