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村医:35年坚守“健康120”

湖北日报视频 2025-04-25 12:11:42

在管窑镇元丰山村的晨曦中,总有一盏灯比朝阳更早亮起。这盏灯,照亮了村民的健康之路,温暖了无数个寒冷的黎明。它属于余华新——一位用三十余年光阴践行“当好一名医生”誓言的乡村医者。

从青丝到白发,从简陋的卫生室到规范化的诊疗点,变的是岁月流逝,不变的是那颗赤诚的医者仁心。在这里,每一次把脉问诊都是生命的对话,每一剂汤药都饱含着浓浓的乡情。

坚守初心,甘当乡村健康“守门人”

今年56岁的余华新,是蕲春县管窑镇元丰山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这是一个地处蕲春南部的普通村落,常住人口2000余人。余华新自18岁便在此行医,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甘做村民健康“守护人”,至今已逾三十载。

余华新出生于中医世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中医。童年,就跟着父亲背诵《黄帝内经》《汤头歌诀》《药性赋》,辨识中草药,打下坚实的中医基础。初中毕业,余华新受父亲的影响,考上了县卫校。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毕业时,原本可以留在县城工作,但他有自己的想法:“农村更需要我”。

1989年,他做了一个让家人意外的决定:把自家堂屋改造成卫生室。这个决定缘于他目睹村民因急性阑尾炎,在送往县医院的拖拉机上疼得打滚的场景。

“那时候村里到县城要颠簸两个多小时,很多乡亲小病拖成大病。”余华新回忆道。最初的卫生室只有一张旧木桌、几把椅子,药柜里零星摆放着常用药品,但每天清晨5点,那盏昏黄的灯泡总会准时亮起。

背着药箱,迈开双腿,跋涉乡间,上门给村民看病。接任村医的他,开始边实践边深造的历程——在自己身上练针灸,进山采药尝百草,并逐渐形成“简药重效”的诊疗风格。

村民陶女士至今记得第一次就诊的情形,她因严重肩周炎连筷子都拿不稳,余华新用火罐配合穴位按摩,当场就缓解了疼痛。“余医生拔罐时不急不躁,每个动作都恰到好处。”如今卫生室的墙上挂满了村民送的锦旗,最早的一面写着“妙手去沉疴,苦心求异术”,落款是2007年。

除了日常的诊疗工作,每年要为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等工作,余华新经常忙得家都来不及回。

中西结合,呵护村民健康

行医35载,泥土在脚下,责任在肩上。

走近元丰山村卫生室,远远就闻到一股幽幽的药草香。院子里,盛放着夜交藤、艾草、天南星等中药材的簸箕、晒席铺了一地。

药材好,药才好。作为大山里成长起来的“村医”,余华新既是行医人又是采药人。准确辨认每一种药材、准确把握每一种药性,离不开他经年累月对中医药知识的积累。

在看病的过程中,余华新发现中医在治病、调理、预防等方面有显著疗效,尤其在农村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必须“因地制宜”,用当地的中草药来解决患者问题。他潜心钻研中医经典和中医基础理论,结合卫校学习的西医知识,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为患者的健康增加一份保障,于是,他在卫生室里添置了中药柜、理疗床等设备。

“之前我这腿上长了骨刺,又患了痛风,去了大医院考虑年龄大了,就只能自己回来慢慢养着,这疼起来晚上都睡不着觉。”60岁的村民王爱友说,在外面治了很久,效果一直不太明显。

在得知情况后,余华新跟他商量用针灸和贴膏药的中医方法来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王爱友的疼痛症状明显得到了缓解。“余医生真是个好人啊!平时有什么问题只要打个电话,他就上门来给我看。”

出诊是做好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一环。农村老年人多,有的出行不便,很久都没来卫生室,得定期上门去做检查,并把最新的诊疗信息录入居民个人健康档案。

考虑到大多数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太方便,他就为村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并提供上门随访服务。“因为我家离卫生室很近,有时候胳膊疼得抬不起来,余医生都上门给我针灸,村里有些老人们行动不方便的,他就到各个户去给老人量血压、检测血糖,各项工作都非常认真。”3组村民丁元启动情地说。

大多农村老人不善于表达情感,但被问及对余华新的印象时,村民们毫不犹豫伸手竖起大拇指说:“这几十年都是他来家里给我们检查,就像亲人一样。”

医者仁心,“健康120”不打烊

在元丰山村,余华新的手机号被称为“健康120”。

从草鞋到胶靴、再到皮鞋,从步行到“二八大杠”、再到摩托车,余华新始终坚守在基层医疗岗位上,用中医智慧和医者仁心为村民解除病痛,更以无私的爱心获得村民信赖,成为当地村民心中的“守护者”。

“做一个医生,首先要养德,才能治病救人。”谈起福利待遇,余华新却更看重医德。“这些年,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相关部门还给基本公共卫生补贴、基本药物补贴。以前做梦也想不到能有这么好的条件,我很满足!”

行医多年来,他手上存有一本村民健康手册,哪些村民患有哪些疾病,哪家需要定期上门巡诊,哪些需要重点关注,他都了如指掌。

“我这里也有经常来咨询如何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和平时如何强身健体等保健知识的,这是乡亲们对我的信任,也是我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业务的动力。”余华新说。

随着经验积累,余华新逐渐形成系统的中西医结合疗法:针对高血压患者,在规范用药的同时配合中医推拿;治疗腰腿疼痛时,先针灸松解肌肉,再指导康复锻炼。他的诊疗桌上永远放着几本翻旧的书——《临床内科学》《汤头歌诀》和《推拿广意》,书页间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30年的临床心得。

令人惊叹的是,他整理的《余氏医案》,涵盖内、外、妇、儿等多科,以通俗语言解析辨证思路,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他三十余年经治的医案,力求在临床上能取精用宏,并以符合诊疗使用为准则。

他的诊室里,还有许多当地种植的中草药:蒲公英、艾叶、芍药、夏枯草……这些贴近生活的疗法,让村民以低廉成本获得有效治疗。

夜幕降临,元丰山村的灯火次第亮起。其中,村卫生室的那盏灯总是最后一盏熄灭。它照亮的不只是一个诊疗室,更是一方百姓的健康希望。

回忆起过往,余华新说自己并不觉得辛苦,因为救死扶伤是自己的责任,他常说:“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当个村医。”但正是这平凡的选择,书写了最动人的坚守。

一个药箱,一生坚守,一位普通的村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人间大爱。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吕雷 章勇)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