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众多项目管理专业人士来说,PMP(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考试是职业生涯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然而,面对长达4小时、200道题的考试,以及厚厚的100多页试卷和答题卡,很多考生都会感到时间紧迫、压力山大。尤其是考试中情景题居多,题干冗长,容易让考生感到紧张焦虑。但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有效提升做题速度和准确率。以下是对PMP考题中高频关键词考点的详细解析,希望能为考生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一、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首先,不同的项目有着各自独特的制约因素,而同一个项目在不同阶段的制约因素和目标也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考生理解并掌握一般与个别原则,以便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其次,在项目型组织中,项目经理拥有最大的权力,而在职能型组织中,项目经理的权力相对较小。矩阵型组织则介于两者之间,项目经理的权力从弱到强逐渐增大。此外,项目在其启动阶段往往面临着最大的风险,但此时变更的代价相对较小;而到了项目后期,风险会逐渐降低,但变更的代价却会大幅增加。项目经理能够选择和控制的是组织过程资产,而其他因素则属于事业环境因素。
在项目团队中,协调员拥有一定的权力,而联络员则没有权力。最后,考生需要全面掌握五大过程组(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和十大知识领域(项目整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相关方管理),不仅要横向记忆它们之间的关系,还要纵向理解各自的具体内容和流程,因为这些内容在考试中经常涉及做事的流程和顺序。
二、启动过程组
启动过程组是项目管理的开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看到涉及新项目、项目新阶段或新项目经理等关键词时,应首先想到项目章程。项目章程是项目启动的关键文件,如果没有现成的项目章程,项目经理可以参与编写,但最终必须由发起人来发布。在项目启动阶段,识别干系人至关重要,需要将所有干系人全部识别出来,并对其进行重点管理,确保他们尽早参与项目。关于项目是否值得投资的问题,应选择商业论证来评估。如果出现任何人质疑项目经理、高层次的、概要性的描述等情况,应选择项目章程作为依据。
项目章程的内容是考试中的高频考点,考生必须牢记其具体内容,即“三高二总,发干委,审假因目标”:“三高”指高层级需求、高层级项目描述和边界定义、高层级风险;“二总”指总体里程碑进度、总体预算;“发”指发起人及批准章程人员的姓名和职权;“干”指干系人清单;“委”指委派的项目经理及其权责;“审”指项目审批要求;“假”指假设条件和制约因素;“因”指项目目的和批准原因;“目标”指可测量的项目目标和成功标准。

三、规划过程组
规划过程组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需要考生重点掌握。项目管理计划的制定是一个渐进明细的过程,应根据项目的制约因素和特点来决定。在规划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需求,然后确定范围,最后将范围分解至工作包。当看到工作内容和制约因素时,应想到范围说明书。关键路径是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并不唯一,而是历时最长的路径。总时差为零的活动位于关键路径上,关键路径上的活动浮动时间为0。考试中常考活动的浮动时间,80%的答案都是0,考生首先需要判断该活动是否在关键路径上,而很少需要通过复杂的7宫格去推导。当看到资源数量有限、或只在特定时间可用、或资源负载太重等情况时,应采用资源平衡的方法来解决。
如果出现“如果……就……”这样的条件句,应选择假设情景分析。进度压缩是项目管理中常见的应对措施,包括赶工和快速跟进两种方式。当看到并行和成本是首要制约因素时,应选择快速跟进;其他情况下则选择赶工。
如果出现CPI>1且SPI<1,然后CPI<1且SPI>1的情况,问发生了什么事,答案是赶工。在估算方面,自上而下的方法包括专家判断、类比、参数等。当领导很忙、要求项目经理快速估算时,应选择类比估算。三点估算的计算公式、标准差和正态分布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考生需要牢记,默认情况下都是贝塔分布。储备分析包括应急储备和管理储备,考生需要理解它们的区别和应用。质量规划是制定标准的过程,成本效益、质量成本、标杆对照、实验设计等是质量规划中的专用工具。当看到规格时,应想到质量测量指标。在沟通管理方面,如果出现有人对沟通不满意、出现争议等情况,首先应审查沟通管理计划,如果没有,则需要制定一个。
在PMP考题中,如果出现“沟通管理计划”,80%的情况下都是首选答案。当出现责任不清的情况时,应选择责任分配矩阵来明确责任。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需要遵循识别、定性、定量分析和应对的流程。当看到概率和影响相关的内容,需要优先排序,待观察的则是定性分析。当出现决策、建模、敏感性分析等情况时,应选择定量分析。当看到计算平均结果的统计方法时,应选择预期货币价值分析。在采购管理中,当甲方希望风险小时,应选择总价合同;当没有明确范围时,应选择工料合同。当看到完全消除风险时,应选择回避;当看到风险合同时,应选择转移;当看到降低概率时,应选择减轻。
当不知道变更找谁时,应选择变更管理计划。干系人管理计划需要去除敏感信息,考生需要注意这一点。当看到制约因素时,应从项目章程、范围说明书、需求文件中寻找答案。对于积极风险,应选择提高数量、开拓质量等应对措施。
四、执行过程组
执行过程组是将规划阶段制定的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在执行过程中,应定时或随机使用、查看变更的效果,采用质量审计的方法来确保质量。当看到项目还没有开始就有人参与时,这是预分配的情况,项目人员需要通过谈判来确定。团队建设有五个阶段,当看到“争吵”时,应选择震荡阶段;当看到“开始建立信任”时,应选择规范阶段;当看到“像一个有序的单位”时,应选择成熟阶段。冲突管理有五种方法,当看到有人撤退时,应选择撤退;当看到互相进退时,应选择妥协;当看到解决冲突时,应选择面对;在紧要关头,应选择强制。当干系人对结果不满意时,应选择管理干系人期望(管理干系人参与),如果问依据什么,则选择干系人管理策略(干系人管理计划)。当看到卖方不清楚时,应选择投标人大会来澄清。当看到过程改进时,应选择质量保证来确保质量。
五、监控过程组
监控过程组是对项目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目的是确保项目按照预定目标顺利进行。当看到变更时,一定要遵循变更流程,根据当前的状况,选择流程中最合适的步骤。挣值计算是监控过程中的重要工具,考生需要掌握EV(挣值)、PV(计划价值)、AC(实际成本)的计算方法,以及SV(进度偏差)=EV–PV、CV(成本偏差)=EV–AC、ETC(完工尚需估算)=BAC(完工预算)-EV或(BAC-EV)/CPI、EAC(完工估算)=BAC–CV或BAC/CPI等公式。当看到验收时,应选择确认范围;当看到验证时,应选择质量控制。当看到过程稳定、有无失控、改进效果如何时,应选择控制图来分析。
当需要找根本原因时,可选择因果图、鱼骨图、石川图等工具。当需要找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有无关系时,应选择散点图。当需要找到最主要的原因,明确项目经理应如何应对时,可使用帕累托图。对于新风险,应采用风险再评估的方法;对于风险是否有效,应进行风险审计,而风险应对则由风险管理员负责。在采购管理中,采购变更应使用合同变更控制系统,为了避免卖方低绩效,应采用卖方绩效审查(采购绩效审查)。当出现干系人的任何变化时,首先需要更新干系人登记册,以确保干系人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六、收尾过程组
收尾过程组是项目管理的最后阶段,标志着项目的结束。项目要进入收尾阶段,必须有可交付成果的验收,这是收尾的前提条件。项目要正式收尾结束,还需要移交可交付成果,确保项目成果能够顺利交付给相关方。在项目结束时
需要推荐靠谱PMP/软考/NPDP/CSPM/信创机构的同学可以关注我后台回复【推荐机构】
备考资料分享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