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采访的时候,总被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震撼。当看到血战湘江再现,年轻的红军战士抱着战友死去的身体痛哭时,身边年轻学生湿润的眼眶让我深受触动;在遵义《伟大转折》剧场舞台上,红军卫生员牺牲时,一群来研学的小学生不约而同举起右臂敬礼……红色基因在一代代传承。
如何让诞生于烽火年代的红色基因,在年轻一代的血液里奔腾?贵州给出的答案藏在细节里:在科技赋能下,当远去的历史变成“亲眼所见”,甚至可以“亲身参与”,当崇高的信仰可以触摸,年轻人自然会在交互中建立情感联结。
离开场馆时,夕阳正为“红飘带”的流线型建筑镀上金边。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跑过光影交织的长廊,他们的影子与全息投影里的红军队伍重叠又分离,恰似一场跨越90年的接力。正如一句话:我们不是在复刻历史,而是在搭建一座桥——让信仰继续照亮征程。
这座桥的基石,是科技包裹的人文内核,是让青春融入时代洪流的召唤。随着红色文化演艺“双子星”在黔贵大地上冉冉升起,当百万游客涌入,贵州给出的启示愈发清晰:积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双子星”只是贵州推动红色文化重点工程建设的起点。未来,这片红色文化沃土,还会有更多红色文化如群星般闪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若佩
编辑 喻辉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