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83版城市规划,奠定了重庆如今的城市格局?

全景说说历史 2024-12-14 16:52:41

为什么说83版城市规划,奠定了重庆如今的城市格局?

长江和嘉陵江交汇的渝中半岛,是明清时期重庆古城所在地

1937年,重庆成为战时首都,迁渝的人口大多挤在渝中半岛

工厂则主要集中在江北和南岸地区,以及长江和嘉陵江上游沿岸地区

1946年,为了解决城市规模过快膨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以及从战时首都到战后陪都城市定位的转变

重庆编制了《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对全市进行系统规划:

功能方面。人民路为陪都行政中心,较场口为市级行政中心,旧城区为商业中心

长江-嘉陵江沿岸原有工业地带保留为工业区

长江下游寸滩-弹子石一带被辟为新工业区

沙坪坝为文化中心,歌乐山为高等住宅区

交通方面。在长江、嘉陵江各修两座跨江大桥通往渝中半岛

修成渝、川黔、川鄂三条铁路,并把客货站分离,便于旅客上下和货物联运

在弹子石旁边修新机场,以弥补白市驿机场远

九龙坡机场和珊瑚坝机场小的缺陷。

整体来看,《计划草案》既详细又合理,现在重庆城建还能看到不少影子

不过由于客观原因,这版规划最终没能实施

上个世纪50年代,虽然重庆编制的数版城市规划草案都没能正式获批

但城建还是按照“向西发展”的原则

重点发展大坪、石桥铺、沙坪坝、大渡口等西部地区

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嘉陵江大桥建成通车(1966年)

重庆城建得以跨过嘉陵江往江北地区发展

观音桥逐渐发展为重庆北部重要的商业、贸易、交通中心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长江大桥建成通车(1980年)

重庆城建得以跨过长江往江南地区发展

南坪逐渐发展为重庆南部重要的商业、贸易、交通中心

从而奠定了如今重庆中心城区“两江四岸”的发展格局

1983年,《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正式获批

这是重庆第一版获批的城市规划,确立了“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

即市中区为城市中心区,定位是行政、商业、金融、交通中心

为了减轻市中区的压力,中心区部分职能被分散到四大城市副中心:

观音桥为企事业单位迁建的新区,南坪为贸易中心

沙坪坝为文化区,石桥铺为科技活动中心

机械、纺织、冶金、医药、轻工、电子、煤炭等工业则被分配到其他九大片区

此外,郊区还布局有四大卫星城

北碚是以四川仪表总厂为主的电子工业和旅游业较发达的卫星城

长寿是以长寿化工厂、四川染料厂为主的化工工业卫星城

綦江是以重庆冶炼厂、重庆铝厂为主的机械工业卫星城

西彭是以西南铝加工厂为主的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卫星城。

用现在的话概括,就是“一主四副,九片四轴”

这不仅符合当时世界大城市结构由单一中心封闭式转向多中心敞开式的发展趋势

而且适应重庆山城地形和历史特点。

这一时期“南拓”是重庆城建的主发展方向

从重庆南部几个组团的城市化扩张明显快于嘉陵江以北地区

以及重庆高新技术开发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坡工业园区

在九龙坡区和南岸区先后成立也能看得出

1988年,石门大桥建成通车后,沙坪坝同江北联系变得便捷

“西进”实际上成为重庆城建的副发展方向

相比之下,与渝中半岛仅一江之隔的江北城、弹子石等老城开始明显走向衰落

直到重庆直辖后第一版城市规划,它们才重新被重庆城市规划重视起来

0 阅读:0